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重新理解媒介
昝亚青
【摘 要】关于麦克卢汉,学界对其研究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专门的“麦克卢汉学”。如今重读《理解媒介》,所谈之内容终究也只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本文试图梳理麦克卢汉及其观点的脉络发展,并结合当前的传播新环境,理性地审视、评判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以及学术界以往对该理论的主要批评。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6(007)022 【总页数】1
【关键词】麦克卢汉;媒介观;技术决定论;技术乌托邦主义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这一麦克卢汉的招牌论断在其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用麦克卢汉自己的话来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而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媒介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无能为力的,媒介所带来的尺度变化意味着人际关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卷入新的组合,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卷入社会。麦克卢汉肯定媒介作为技术的存在,但同时又反对单纯地将媒介作为技术的工具主义,他在著作中将媒介内容比作“一片滋味鲜美的肉”,并提出人们认为如何使用媒介至关重要这一观点是“技术白痴的麻木态度”。[1]
麦克卢汉相信一切社会交换和人际交往的形态变化源自媒介,社会结构及其变
革也都是媒介的产物,总而言之,“一切意义都随着媒介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因为一切个人和政治的相互依存模式都随着任何信息的加速运动而发生变化”。媒介成为塑造人类社会交往、行为规模和形态的关键,改变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媒介即环境”。
二、媒介——人的延伸
麦氏观点认为,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在《理解媒介》第一版的序言中,麦克卢汉表明,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媒介发展过程中所谋求的,正是人的意志的延伸,正如利用广告推销商品的客户,他们的目的在于获得客源以及推广商品,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使其诉求得到满足,因而使用媒介的需要也成为人类意识的延伸。同时,他将电力媒介视为人的最高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其他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媒介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印刷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性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新媒介的出现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语言转化为文字后,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偏向;机械媒介的出现使视觉成为人类最重视的感觉,人类开始使用分析切割的方法认识世界;电子时代的到来又使得只偏重视觉的、机械性的、专门化的古登堡时代一去不复返,电子时代的人应是感知整合的人,应该是整体把握世界的人,电视时代的人是“信息采集人”。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关于“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含糊区分,一向是麦克卢汉为学界所诟病的主
要内容。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对于区分热冷媒介的基本原理,麦克卢汉这样说道:“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为耳朵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1]对于“热媒介”“冷媒介”概念,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形式的变化改变了受众的民主参与程度,高清晰度的媒介提供了很多信息,对参与者的要求很少,相反,低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很少,要求参与者去填充缺失的信息。实际上,麦克卢汉对于冷热媒介的反差区分建立在“清晰度”和“信息”的特殊意义上,仅仅依靠人的感知来区分这两种媒介,而不是冷热的概念。
仅仅以参与度来界定热冷媒介,没有明确的叙述,这一论断确实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同时,麦克卢汉还提出,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使得热媒介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任何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如果说“媒介即讯息”这一论断使麦克卢汉成为引导传播学界关注媒介与技术本身的“先驱”的话,那么其对于“热媒介”“冷媒介”的概述则使其成为一个含糊不清的呓语者。
四、关于麦克卢汉媒介观的评价
英国著名学者、文化研究学派代表雷蒙·威廉斯(Raymondwiiliams)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批评堪称富有代表性。他对麦克卢汉的批判,不但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深有影响,而且至今仍在传播学研究文化学派中占主导地位。
在威廉斯对麦克卢汉的评价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其“技术决定论”定位的准确性的质疑。威廉斯认为,在麦克卢汉的媒介观中,仅仅依靠媒介技术特征决定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忽视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在威廉斯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