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监理细则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监理的工作流程及控制要点。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开塞 一、方案审查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施工,施工单位除了要编制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外,还需编制注浆技术的专项施工方案,提供各种注浆参数。后注浆技术是一种新技术,不同的施工单位,因其人员的技术水平、机械设备及工程所在地工程土物理力学性质和赋存状态的不同,选择的参数不尽相同。因此,监理人员要依据掌握的施工技术知识、实际经验、相关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对方案选取的参数进行认真的审查。审核的参数主要有:开塞时间、开塞压力、注浆压力、注入水泥的预控量。 二、钻孔控制
钻孔控制主要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规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相关要求和设计规范进行控制,重点控制孔深、孔径和垂直度,了解孔壁情况,及时了解孔内情况,是否有坍孔、漏水等现象,以便在后注浆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三、注浆管制作、注浆设备、材料安设控制
对用于注浆的高压注浆泵、拌浆机等设备需进行检查。高压注浆泵的工作参数要满足方案要求;在使用前对高压注浆泵及管线的密封性要进行试运行;对注浆管,要检查注浆头的长度、出浆孔径、孔距
是否符合方案要求;安设注浆管时,要检查注浆管与钢筋笼连接是否可靠、牢固;注浆头是否用合适的橡胶膜封闭、包裹;注浆管各节连接是否牢固、密封,及注浆管上端是否略高出地坪,并要有良好的封堵,以防止杂物进入堵塞注浆管。 四、浇砼控制
孔底沉渣厚度和泥浆的比重在满足设计规范标准要求后,方可进行浇砼。砼的初灌量要满足要求;拔管时要控制导管在砼中埋入深度,谨防导管拔出砼面造成夹泥状况;控制好砼灌注的充盈参数,使其保持在1.1-1.2之间,记录浇砼情况。 五、开塞控制
在浇砼后的3-5天,砼强度达到C10-C15时方可进行开塞。开塞时间的早晚,对注浆较为关键。能否顺利注浆,控制好注浆时间是重点。开塞时间早了,砼未形成一定的强度,在高压水的冲射下会破坏桩端的桩成形和砼强度;过迟,包裹注浆后的砼强度过大,会造成注浆头橡胶膜打不开现象,使预埋管报废,最终不能注浆。开塞时要在现场观察高压注浆泵的开塞压力,记录开塞情况,要写明开启一根、两根、还是未开启。 六、注浆控制
1、首先检查水泥,其不能有结块现象。核实进场的水泥量及水泥浆的水灰比,掺外加剂的,检查外加剂的掺量。检查高压注浆泵的压力表、阀门、管线完好状况。注浆开始记录注浆压力。注浆压力过小,对桩端岩土、桩端周土加固范围渗入充填强度、深度小,加固作
用小;注浆压力过大,可能会损坏注浆管。因此要控制一个较合适的注浆压力,一般为开塞压力的一半。注浆一般以注入水泥量为主控因素,水泥注入量达到预定量,无特殊情况即可停止注浆。预定量可根据第一、二根的注浆情况进行修正。现场监理人员要记录每次水泥的用量,保证水泥的注入量达到要求。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已作为建设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在今后的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中将会广泛的进行使用,对其施工监理过程我们将进一步进行探讨,以提高监理控制的效果。
常规的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由于施工工艺的限制,使得成桩的离散性较大、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技术是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桩基领域中用于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桩基变形的一项新技术。桩端后注浆是指钻孔、冲孔和挖孔灌注桩在成桩后,通常通过预埋在桩身中的注浆管,向桩端地层注入能固化的浆液,对桩端虚土及桩端附近的桩周土层起到渗透、填充、置换、劈裂、压密及固结等多种形式组合的不同作用,消除虚土与泥皮,改变桩与岩、土之间的边界条件,从而提高桩的承载力并减少沉降量。 2、施工工艺流程
灌注桩成孔→钢筋笼、压浆管制作→灌注桩清孔→下钢筋笼 →灌注桩混凝土→ 后压浆施工 施工要点:
(1)压浆管的制作 在制作钢筋笼的同时制作压浆管。压浆管采用直径为32mm的黑铁管制作,接头采用丝扣连接,两端采用丝堵封
严。压浆管长度比钢筋笼长度多出55cm,在桩底部长出钢筋笼5cm,上部高出桩顶混凝土面50cm但不得露出地面以便于保护。压浆管在最下部20cm制作成压浆喷头(俗称花管)。
(2)压浆管的布置:将2根压浆管对称焊在钢筋笼内侧。成孔后清孔、提钻、下钢筋笼,在钢筋笼吊装安放过程中要注意对压浆管的保护,钢筋笼不得扭曲,以免造成压浆管在丝扣连接处松动,喷头部分不得摩擦孔壁以免造成压浆孔的堵塞。按照规范要求灌注混凝土。 (3)注浆浆液由水泥搅拌机、滤网、储浆桶、注浆泵(设最大压力10MPa的压力表)、桩孔口压力表、注浆管而达到桩底。注浆时将水灰比3∶1的水泥量120kg、0.8∶1的360kg及0.5∶1的1020kg依次注入。当注浆压力达到5MPa并稳压3~5min后或注完设计要求注浆量后,即可终止注浆;
(4)压浆桩位的选择:为防止压浆时水泥浆液从临近薄弱地点冒出,压浆的桩应在混凝土灌注完成3~7d后,并且该桩周围至少8m范围内没有钻机钻孔作业,该范围内的桩混凝土灌注完成也应在3d以上。
(5)压浆施工顺序:压浆时最好采用整个承台群桩一次性压浆,压浆先施工周圈桩位再施工中间桩;压浆时采用2根桩循环压浆,即先压第1根桩的A管,压浆量约占总量的70%(1.11~1.14t水泥),压完后再压另1根桩的A管,然后依次为第1根桩的B管和第2根桩的B管,这样就能保证同一根桩2根管压浆时间间隔30~60min以上,给水泥浆一个在碎石层中扩散的时间。压浆时应做好施工记录,
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施工时间、压浆开始及结束时间、压浆数量以及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处理的措施等。 3、施工中的常见的问题与处理
(1)串孔现象:由于地层空隙率及持力层裂隙的存在,在A桩进行注浆时可能会有水泥浆从邻近B桩已开塞但未注浆的管中喷出,造成注浆管堵塞,致使B桩今后可能注浆失败。这种串孔扩散现象还可能引起周边土体固结,造成邻近桩机难以钻进,为避免因串孔而造成注浆失败,本工程采用分片开塞,分片注浆的施工流水作业。保证成桩3d后开塞,7d后注浆,从场地外围向内完成全场注浆任务。至于何时开始注浆,其实只要桩身混凝土强度大于岩石强度且不致因高压注浆而破坏混凝土自身结构即可。
(2)注浆管:注浆是通过注浆管来完成的。若注浆管长度不够,则桩底承载力得不到加强,影响桩端承载力。若注浆管焊接质量不高,则在高压力下,浆液会在接缝处逸出,压力骤变,导致注浆失败。 (3)二次注浆:若采取二次注浆则效果可能会更好。一般二次注浆量约为第一次的1/3~1/4,水灰比可适量提高。
(4)清水:开塞清水不宜过多,压力也不宜过大,以免桩身混凝土强度受到影响。注浆后再注入大致等于输浆管容积的清水,以免浆液回流至注浆泵与注浆管之间的一段输浆管内。
(5)注浆压力:①压力逐渐上升,但达不到要求的压力,这可能是浆液在岩土中形成脉状劈裂渗透,或浆液浓度低、凝胶时间长,或部分浆液逸出。②注浆开始后压力不上升,甚至离开初始压力值呈下
降趋势,这可能是浆液外逸。③压力上升后突然下降,这可能是浆液从注浆管周围溢走,或注速过大,扰动土层,或遇到空隙薄弱部位。④压力上升很快,而速度上不去,表明土层密实或凝胶时间过短。⑤压力有规律上升,即使达到容许压力,注浆速度也很正常(变化不大),这表明注浆是成功的。⑥压力上升后又下降,而后再度上升,并达到预定的要求值,可以认为是第③种情况的空隙部位已被浆液填满。 (6)喷头打不开:压力达到10MPa以上仍然打不开压浆喷头,说明喷头部位已经损坏,不要强行增加压力,可在另一根管中补足压浆数量。
(7)出现冒浆:压浆时常会发生水泥浆沿着桩侧或在其他部位冒浆的现象,若水泥浆液是在其他桩或者地面上冒出,说明桩底已经饱和,可以停止压浆;若从本桩侧壁冒浆,压浆量也满足或接近了设计要求,可以停止压浆;若从本桩侧壁冒浆且压浆量较少,可将该压浆管用清水或用压力水冲洗干净,等到第2天原来压入的水泥浆液终凝固化、堵塞冒浆的毛细孔道时再重新压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