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考试重点推荐】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练习试卷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时作业2 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可能需要依据 (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解析:A选项中“统一文字”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与统一思想无关;C选项中“科举制度”与秦始皇无关。故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D

2.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 )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解析:注意理解董仲舒这段话的含义。民性有善质却未能善,于是上天“立王以善之”,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依据,同时表明帝王有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故选D项。

答案:D

3.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建立“中朝”

C.独尊儒术 D.推崇兼爱

解析:根据董仲舒提出的主张以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可以得出这一措施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正确。

答案:C

4.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解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故选B项。

1

答案:B

5.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解析:材料中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选C项。 答案:C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在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

7.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宣诏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 )

A.“以法为本” B.“君轻民贵” C.“天人感应” D.“工商皆本”

解析:“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应上天的旨意发布诏书的。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天人是相通的,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故选C项。

答案:C

8.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

2

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9.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解析:题干中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而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C

10.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解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选C项。A项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不对,汉朝时,中央集权还在不断发展当中;B、D两项虽然符合历史史实,但不是太学人数增加的根本原因,人们不是因为儒学发展了而去学儒学,进入太学的目的是做官。

答案:C

11.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解析:本题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态度和政策,即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因此选

3

C项。

答案:C

12.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 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

解析:本题属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正确认识。文人学士醉心于科举考场、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之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10分)

4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我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回答此题需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相关理论和基本史实。

答案: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评价: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①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②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1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

5

【考试重点推荐】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练习试卷

课时作业2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可能需要依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p5f4f6766o2vt5lzj67d82u9zjet00ie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