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
肖东京1,李长毅1*,袁耿彪2,王玉婵2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重庆 40001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通讯作者,E-mail:3071459110@qq.com)
【摘 要】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气管壁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纵隔型肺癌及纵隔转移性肺癌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术前制定放射治疗计划,确定放射性粒子数量及针道。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对34例失去手术机会的纵隔型肺癌及纵隔转移性肺癌患者实施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采用TPS验证放射性粒子剂量分布,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术后2月、4月、6月随访胸部CT,同时评估患者KPS评分。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放射性粒子,术后验证D90在87-115 Gy之间,中位值为95 Gy。V90在95.4%-99.8%之间,中位值97.4%,周围正常靶区平均照射剂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耐受剂量。术后2例患者出现低热,所有患者未出现气胸、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月、4月、6月随访,有效率分别为76.5%,85.3%,73.5%,术后半年随访KP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0,P=0.000 3)。 结论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具有可行性,近期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48)005 【总页数】4
【关键词】肺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居于前列[1]。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大多数肺癌被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只能进行放疗、化疗或姑息性治疗。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有效的肺癌姑息性治疗方式,能较好地控制肿瘤局部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4]。然而,对于纵隔型肺癌及纵隔转移性肺癌的患者,由于纵隔位置较深,周围血管密布,尽管临床工作者探索了不同路径的经皮穿刺技术,但发生气胸、大出血的风险仍然不可小视[5-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使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的病例,旨在探讨该项技术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及讨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2014-06~2016-07采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的34例患者(共计38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经病理学活检确诊为肺癌,失去外科手术机会,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或原发病灶位于纵隔内;②Karnofsky评分(KPS)在60分以上,无重大心肺疾病,预计生存期6个月以上。34例患者年龄54-76岁,中位年龄64岁;病灶直径1.5-3.1 cm,中位直径2.1 cm;中位KPS评分75分(65-85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1.2 材料与设备
使用天津赛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125I种子源,长4.5 mm,外径0.8 mm,半衰期为59.6 d,能量27-35 keV,组织穿透能力约1.7 cm,放射性粒子活度为0.5 mCi。设定处方剂量(PD)为80 Gy。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由北京天航科
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所用超声支气管镜为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所用穿刺针为Cook公司生产的18G超声内镜穿刺针。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CT图像导入TPS内,勾画出肿瘤临床靶体积(CTV)及计划靶体积(PTV),PTV为CTV外扩0.5 cm;根据PTV的肿瘤匹配周缘剂量(MPD,即PD)制定出剂量-体积直方图(DVH)。
1.3.2 操作过程 患者取仰卧位,静脉复合麻醉,经超声支气管镜进入气管,在病变附近扫描肿瘤位置、大小、与周边血管及组织的关系,确定穿刺点及穿刺途径,确保穿刺途径避开主要血管。使用18G穿刺针在超声可视引导下穿刺肿瘤组织,采用单针道或双针道进针,根据术前TPS所确定的粒子数目及空间分布植入放射性粒子。术后24 h内胸部CT扫描并导入TPS进行剂量验证,根据实际情况对剂量冷区进行粒子补种,同时评估并发症情况。 1.4 效果评价
将术后CT图像导入TPS行质量验证,推算出肿瘤靶区90%体积所达到的剂量(D90)、被90%处方剂量所覆盖的靶体积(V90),以D90>PD(即MPD)、V90>90%为合格标准,同时推算出周围正常靶区的吸收剂量。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将病灶控制效果分为以下几个层级:①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无新发病灶,维持4周以上;②部分缓解(PR):肿瘤至少缩小50%,维持4周以上;③病情稳定(SD):靶病灶增大小于25%或缩小小于50%,无新发病灶;④疾病进展(PD):病变增大25%以上,有效率为CR与PR所占的比例之和。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使用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健康状况。 1.5 术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