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百家争鸣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也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
2.(2020·肇庆模拟)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可知,这反映出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的社会权势变动,故C项正确。
3.(2020·洛阳模拟)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B.强调理性思考 D.反对贵族专权
解析:选A。由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其主张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
4.(2020·德州期末)与孔、孟思想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B.提出“仁政”思想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解析:选C。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5.(2020·桂林一模)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解析:选B。根据材料“墨家认为‘天与鬼’……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墨家思想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B项。
6.(2020·绵阳二诊)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之学源于儒家理论后成为法家思想,而又归本于道,这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
7.(2020·广东六校联考)《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解析:选A。根据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可知,正是因为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才使得儒学在孔子之后出现分歧众多的情况,故选A项。
8.(2020·乌鲁木齐一模)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C.法家
B.儒家 D.阴阳家
解析:选B。由“非命”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天生的,而是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而孔子强调天命论,由此可知墨家与儒家可能相
互诘难,故选B项。
9.(2020·滨州期末)下表反映的是儒法两大传统思想流派的吏治观,据此可知( )
儒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从道不从君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内举不避亲” 主信忠臣 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法家吏治观优于儒家吏治观
解析:选A。根据“贤者居位”“出于公心”“主信忠臣”可知,儒家吏治强调个人内在品性,根据“形式主义”“以私制私,设事防事”等信息可知法家吏治更注重外在因素,而非内在因素,这源于两者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故选A项。
10.(2020·怀化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法家吏治观 强者为王:刑治 君主至上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厉行回避制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解析:选B。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这体现出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项。
1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 )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B.富有人文精神 D.摆脱宗教束缚
解析:选B。材料“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突出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
12.(2020·芜湖三模)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