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自考行政管理学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76、下面对土地价格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 B、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C、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 D、土地价格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77、下面对股票价格叙述正确的是【 】

A、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 B、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C、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 D、股票价格还取决于银行存款利息率 78、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79、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8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它是融合或混合生长两种资本构成的,即【 】 A、垄断的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81、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 82、无论哪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 】

A、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 B、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 C、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D、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欲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调节的一种形式。

83、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分为【 】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84、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分为【 】 A、私人资本输出 B、国家资本输出 85、国际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内容包括【 】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金融全球化 86、下面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B、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C、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D、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87、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 】 A、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 B、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 88、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重要性【 】 A、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B、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C、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飞跃

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答: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4、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

答: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5、 简述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7、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答:第一,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8、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9、相对静止有哪两种形式?

答: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如以地球为观察点,它上面的山川、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如生命有机体在没有死亡之前,就保持了相对静止状态。

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论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1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1、为什么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不可抵抗的规律?

答: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新事物;第二,新事物优势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2、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3、简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基本环节。

1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答:第一,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答: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16、为什么说矛盾的同一性和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答: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1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8、为什么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

设中国特色的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

19、矛盾发展不平衡有哪两种情形?

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表现在: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什么?

答: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1、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和量变是辨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把两者割裂开的做法是错误的。

22、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23、为什么说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答: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者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4、为什么说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答: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25、简述意识的本质包括的三方面内容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志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要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即使是奇妙的神话故事,荒诞的迷信传说,都可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客观“原型”。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志的关系是:物质决定以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缺乏实践的观点。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的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27、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以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28、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最基本的观点?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人的

认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

30、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引用第9第10题选择题)。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3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答: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2、为什么说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答: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33、认识的反复性是由哪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答: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而一定社会所提供的科学技术条件是与那个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

其次,从认识的主体来考察。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34、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关系是什么?

答:含义: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关系: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第一、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36、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答: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把党的思想路线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这条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

38、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答: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9、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答:1、真理与价值是对立和统一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然而,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其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从而体现出真理的价值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40、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面?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它是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4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43、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44、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有哪些?

答: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的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45、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总之,社会改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46、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出现和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第二、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第三、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4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9、如何正确认识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功能表现在:首先,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其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领域建设的功能,再次,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50、简述商品两种因素或属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51、简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

5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答: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54、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自考行政管理学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资料

76、下面对土地价格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B、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C、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D、土地价格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77、下面对股票价格叙述正确的是【】A、股票价格与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gi84obtk862m61dk4v721et5ixw1005m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