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楞严经表解 白圣大师编著 慧律法师校订 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又名“得大势”。此菩萨常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令使一切世界三大途众生,离诸苦恼故。又菩萨在《思益经》自云:“我投足处,震动大千,势及魔宫殿,故得此名也。”《悲华经》云:“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至 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弥陀左右,辅弼佛化,候补作佛。”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乃有量之无量(非无量之无量)亦有涅槃,候弥陀涅槃之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正法于上半夜灭尽,下补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佛寿正法,亦皆无作量。正法住世时,大势至教化众生,候补作佛,至正法于上半夜佛 尽,大势至,于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㈠约与其同伦 数释 52菩萨 ㈡约位释 与其同类,有五十二位大菩萨,皆是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故。 即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五十二位次,以虽是同修念佛法门,各有功行浅深不⑴无量光——以实智照理,无限量故。 ⑵无边光——以权智照事,无边际故。 ⑶无碍光——以慈光与乐,无障碍故。 ⑷无对光——以悲光拔苦,无对待故。 十⑸炎王光——以光音应化,得自在故。 二⑹清净光——以惑垢既离,发净光故。 如⑺欢喜光——以令化受用,生大喜故。 来 ⑻智慧光——以大智慧,破诸惑故。 ⑼不断光——以常放身光,不断绝故。 ⑽难思光——以妙用无尽,难思议故。 ⑾无称光——以具足众德,不可称故。 ⑿超日月光—以窥天鉴地,超一切故。 念佛——是清净三业修行法门。 ㈠持名念佛——闻说佛名,一心称念。 念佛㈡观像念佛——设立佛像,注目观瞻。 有四 ㈢观想念佛——用我心目,观彼如来。 ㈣实相念佛——反念自性,法身真佛。 今本章念佛,乃是第一持名念佛: 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心系念于佛,不相舍离。口念心念,心念口念,(宁可心念口不念,不可事口念心不念)字字从心起,字字从口出,字字从耳念 入,如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古德云:念佛之法,持名念佛当如猫捕鼠,如鸡抱卵,一有间断,三昧不成也。 (有二) 以此一句佛名,即念反观,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理念(心即是佛),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念 心),能所又亡,心佛一致。又终日念佛,终日无佛可念,终日无念,终日念念念佛,此即理性中道念佛也。

16

三此云“正定”,乃一切禅观通名。如水观三昧,火观三昧,识心昧 三昧等,此三昧乃念佛三昧,即一心不乱,念佛功德也。 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疾出生死,深信不疑,愿生净土,专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一心念,即是以一念而除众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杂乱。经云:空闲事 三昧 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讪谤得失善恶等处,亦一其心,是为三昧事观成就。但属定门,不能破妄,往生净念土,则中三品之类——至下品,乃未得事一心三昧者生也。 佛闻说念佛法门,即是无上深妙禅定。即于念佛之时,谛实观察,三念佛即所以念心,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无念而念;昧 一心照而常寂,是念而无念。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见泯,念理 三昧 性亦亡,湛然常住,一念不动,三昧理观成就,双兼定慧二门,安住唯心净土,亲见自性弥陀,往生净土,当在上三品。但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因为,十万亿程之极乐,不出一心之外也。 如有二人——喻佛与众生。 一专㈠佛具平等心。 喻佛念众生 二为忆 ㈡佛具大悲心。 人一人喻众生㈠众生障深,不信佛法因果。 忆专忘 不念佛 ㈡众生智暗,不修念佛法门。 忘若逢不逢 喻佛念众生,常逢时见,众生不念喻 或见非见 佛,逢如不逢,见如不见。 二人相忆, ㈠众生念佛必得见佛,以生佛不相舍离故。 喻 至不相乖异 ㈡众生念佛必定成佛,以因果不相乖异故。 母母 子——喻如来与众生。 ㈠因果相应 母忆子——喻如来怜念众生。 必定㈡感应道交 约事念。子见佛 ㈢始本契合——约理念。忆若子逃逝 喻众生不念如来, 虽忆何为 如来虽怜念无益。 念喻 子 若 忆母 喻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生佛至不相违远 感应道交,自可见佛成佛矣。 去梦中、空中 则往生彼国,花开约事念——既得见佛 佛定中、日中 见佛,事在不远。 不既得见理性佛,从此进修,往生上品,花开约理念 远 见佛,悟无生忍,去究竟佛地不远矣。 以念佛法门即胜异方便,不假诸余方便。(以持名一法,约事念 不假方便尚不假观想、观像之方便,况其他耶)自得心开见佛矣。 自得心开 以念佛即是念心,心佛一如,自他不二,岂离惟心自佛,约理念 而假心外他佛作方便耶,由此自得开心,见自性佛矣。 ㈠念佛名——得佛名香——下根。 染香人,喻念佛人,身心皆染佛香 ㈡近佛事——提佛身香——中根。 身有香气 ㈢开佛心——得佛心香——上根。

17

㈠眼所见无非佛色 ㈡耳所闻无非佛声 都摄㈢鼻所嗅无非佛香 都摄六根 又 六根 ㈣舌所宣无非佛号 为一净念 ㈤身所对无非佛境 ㈥意所缘无非佛法 ㈠惟念自佛——了得自心是佛,自修自证,与诸圣同。 念佛三昧与㈡惟念他佛——有能念所念,专念往生,与诸圣别。 诸圣之同别 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与诸圣同。 ㈢自他俱念 托他佛处,以显自心,与诸圣别。 二五、观音耳根 ㈠原此土机宜——以此土众生,耳根最利。 观音广说在㈡遵如来密示——以前已密示,耳门圆通。 后者有三义 ㈢对阿难根性——使多闻阿难,就路还家。 观(去声)—是能观之智。 世音——为所观之境。 观音得㈠约因中修行自利释——本经(本章)。 名因缘 ㈡约果上应机利他释——《法华·普门品》。 ㈠始 觉 发菩即发大菩提此云“觉道”,觉有三觉即 ㈡本 觉 心 提心 道心。 ㈢究竟觉 闻—耳根闻性,起智观照(反闻内照工夫)。 本经思—一味反闻,中道流入(参究思维工夫)。 三慧 修—旋元自归,发本明耀(修习解结工夫)。 ㈠直心——正念真如。 又依《起信㈡深心——广行众善。 论》有三心 ㈢悲心——普度众生。 即慧㈠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反闻自惟工夫。 三摩地 之定 ㈡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结解证性境界。 解六结之文(一略释) 即耳根闻㈠不生灭性 初于性之中,㈡中道理体 中 闻中 此中有三 ㈢如来藏性 入流因入流照性,即解亡所 亡了所闻声尘 动结 所入既寂 亡所再入流,入即解动静不生 到静境亦不生 静结 根(肉耳) 拣尘(声尘) 中 非 识(耳意识) 动静又名尘结。 二结 如是渐增——解去尘结以后,如是还要渐次增进。 闻“所闻”尽 能闻是根 即能闻之根结,所闻是尘 至此已尽矣。 尽闻尽了能闻之根以后,只有一不住 觉智,但不可停住此境。

18

能觉是智,所即能觉之智(觉结 觉是尽闻之境 ),至此已空矣。 空觉空了能觉之智以后,只有一极圆 空理,还要极至于圆。 能空是理 即能空之理(空空“所空”灭 所空是觉 结)。至此亦复灭除(二详解) 生灭之法(无明细惑)亦要灭去。即已灭生灭既灭生是灭结 去,生灭细障(解灭结),则不生不灭之空寂现前 灭是空结 寂灭真境,廊然现前,所谓妄穷真露矣。 觉“所觉”空 流顺闻奔声外注,曰出流,入注 反闻照性,曰入流。 入涅槃流,流 法旋转闻声之闻根,反闻逆生死流。 流 自性,曰入法性流 径直声(无意味)——风、雨、钟、鼓等声 亡道理——四科、四谛、六度等 亡却一切所闻声尘,所 屈曲声世有力—邪语、淫词、令人动念即解第一动结之境 (有意声) 俗 无力—文章、诗词、不起邪念 所所——即上用入流工夫,所亡声尘之所。 所入入 入—亡所以后,仍旧要用入流工夫之入。 既寂 既寂——非静境之寂,乃是动静二尘,俱寂之境。 动静二相,既然俱寂,则静结与动结,亦随之俱解矣,故动静二相 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了然不生 此处本解静结,所言动相者,乃兼言之,以动结,前句已解故。(动静二结,乃是色阴区宇,解此即破色阴矣。) 此解根结。如是是指上反闻离尘,根结斯现。亦当解除,如是渐增仍照反闻工夫,渐次增进。不但所闻动静二尘不生,即能闻所闻尽 闻之根,亦随反闻以俱尽。到此根结已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解上三结,即得人空) 此解觉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亡,六用不行,惟一觉照之境,若住此境,不得法空,永堕尽闻不住无为深坑,故须进修不住,解此觉结之境。 觉所觉空 上之觉字,即照境之觉智,下所觉二字,即尽闻以后,湛一无边之境,今言觉所觉空,乃是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皆空也。 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虽空能所二觉“解除觉结”,但能空者,亦复是结,亦当解除;空觉极圆以有能空所空之境在,则空性不圆即堕理障。仍须加功用行,空所空灭 究得空性,极至于圆满,则能空之理境,与所空之智境,二俱除灭矣。前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此也。

19

此解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解上诸结而言,如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灭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空执),犹为圆通细障,即同“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得真。”惟是此结,最难解除;禅宗谓之贴体汗衫,末后牢关,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生灭即灭即是“百尺竿头重进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的境界。 寂灭现前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如是妄穷真露,寂灭真如现前矣。此寂非对动之寂,此灭非对生之灭,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一乘寂灭场地之绝待真心也。前云“解结法已,俱空不生。”即是此境也。(破识) 入流亡所,所入既寂 解六结皆入流照性,思维前如是渐增,尽闻不住 之功用 进功夫,极须注意。 空觉极圆,生灭既灭 动结——径直屈曲,杂闹喧然 六静结——澄清虚静,万籁寂然 —此根初解,先得入空—入空 结根结——唯根无境,纯想湛然 之觉结——觉明朗彻,智照凝然 境—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法空 空结——湛无边际,空性廓然 界 灭结——法性流注,微碍历然—解脱法已,俱空不生—空空 解结之法,殊难明了,详加研究,似举一喻(稍有法喻不齐之过)。 六结之境虽有粗细差别,同一幻妄不实,所依唯藏解性——本觉——如如理。 结法 解结之智虽有深浅差别,同一幻妄不实,所依唯真之智——始觉——如如智。 法法六日所见之空华虽有粗细差别,同一幻妄不实,所喻 喻 依唯一虚空——晴明空。 喻 能见空华之病目虽有深浅差别,同一幻妄不实,所依唯一净目—清净眼。 在解灭结最后之刹那,寂灭真体现前时,忽然超出六凡与三忽然超越乘,二种世间(⑴六凡世间,为我执所碍。⑵三乘世间,为世出世间 法执所碍)今观世音解六结越三空,故得超越二种世间。 十方圆明十方所有诸法,无非如来藏中自性光明,圆满周遍,所谓“得获二殊胜 圆通体,发自在用。”故有上合下同,二种殊胜妙用也。 闻薰闻薰——即本觉闻性内薰,薰起始觉之智。 闻修 闻修——即始觉之智,反闻修习,即入流照工夫。 无修真心本具,不加修为,曰无修。 知真本有而须证 须加智照,方能证得,曰而修。 如幻而修 妄惑须断,起智观照,曰修。 三昧 修而达妄本空而须断 无修 妄穷真现,不从他得,曰无修。 金刚三昧定成,照破五阴,解除六结,彻法底源,无动无三昧 坏,究竟坚固。喻如金刚,故曰“金刚三昧”。

20

楞严经表解 白圣大师编著 慧律法师校订 下

又名“得大势”。此菩萨常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令使一切世界三大途众生,离诸苦恼故。又菩萨在《思益经》自云:“我投足处,震动大千,势及魔宫殿,故得此名也。”《悲华经》云:“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至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弥陀左右,辅弼佛化,候补作佛。”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乃有量之无量(非无量之无量)亦有涅槃,候弥陀涅槃之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正法于上半夜灭尽,下补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fxo5dl1u20sz53257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