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楞严经表解 白圣大师编著 慧律法师校订 下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是一身 我以正智思惟,一人一身,应只一觉,为何我今此身,既宁有二觉 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真心之觉,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耶? 收摄知痛之妄念,随着无痛之真觉,未久之间,身摄念未久 心忽空,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觉痛之身识,忽空身心忽空 者,由真觉智力,镕销身心之妄觉也。 十一、空生意根 须菩提——此云“空生”。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 空性圆明得阿罗汉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承蒙如来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之一,由是悟得空性即是如来藏性,人法双融,故曰圆明,即前成法解脱之境,乘此妙悟,得证大阿罗汉。 承上悟得人法二空尚有空在,故要重观空性,併空,亦空,所谓俱空不生,至此顿入如来第一义空,此空即宝明妙心,真空性海。 同佛知见上既顿同佛空,所有知见,亦应同佛矣。印成无学 至此如来印证我得成大乘无学之道。 诸相诸相——人相法相 即人法二空。 入非 入非——非即空也 非——即能空之空理。 非、所非、尽 所非—即所空之人法。 尽—亦空也。即能所俱空。 旋旋其虚妄分又此法。非法尘之法,乃人相、旋法法 别生灭诸法 法相空相(非法相)之法。 归无 归复归本元觉无字即第一义空也,即如无 性第一义空 来宝明空海。 十二、鹙子眼识 舍利弗——此云“鹙鹭子”。 心见清净——即眼识不染色尘故。 如是受生下——即眼识清净后,所起能见之用(非意识计度分别也)。 迦叶波兄弟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所说因缘偈 名中道义。此四句乃大乘因缘义。 又一增一阿含云“遇马胜比丘,见其威仪庠序,即问汝师是谁,所说何法,马即答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又后二句是“如是灭与法,我帅如是说”舍利弗闻已即得初果)。 悟心无际——鹙子一闻便悟圆理,圆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遍法界,故曰无际。 见觉明圆 见觉——即眼识。今识精得以圆明得大自在 (成见性),获大自在,具四无所畏,成阿罗汉 权取四果,阿罗汉。 十三、普贤耳识

11

从我令众生有所效法。 立名 令普贤有所加被。 一、他方尚且加被他,况于娑婆。 若于他方下……有三义 二、恒沙界外尚加,况于近者。 三、一众生尚加,况于很多众生。 普行弥法界曰普。 贤 位邻极圣曰贤。 普贤行(即十大愿孙难陀——此云“艳”是妻名。 王难陀——此云“喜”是尊者本名。“因别阿难陀,牧牛难)十四、难陀鼻识 陀等,故连妻得名为艳喜”。 难陀乃释迦佛亲弟,四月九日生。具三十相,银色。 短佛四指,佛度出家因缘详于《杂宝藏》说。 ⑴礼敬诸佛。 ⑵称赞如来。 ⑶广修供养。 ⑷忏悔业障。 ⑸随喜功德。 ⑹请转法轮。 ⑺请佛住世。 ⑻常随佛学。 ⑼恒顺众生。 ⑽普皆回向。 十五、满慈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此云:“满愿慈女”是尊者之父母名,子即尊者自称。 ㈠法无碍辩。 辩才无碍㈡义无碍辩。 (有四) ㈢辞无碍辩。 宣说若空— ㈣乐说无碍辩。 对小乘说 又正说小乘若空之时,深达大乘实相之理。(以深达实相— 苦即无苦,苦即法身故,空即不空,空即妙有故)。 对大乘说 ㈠一切智无畏。 得无所畏㈡漏尽无畏。 (有四) ㈢说障道无畏。 ㈣说尽若道无畏。 十六、波离身识 优波离 此云“上首”。严持统领曰纲。 净戒为众中纲纪 维持曰纪。 三千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戒成一千。 威仪 对三聚净戒各一千,则成三千。 八万四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则成二万一千,复配千细行 贪、嗔、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 十七、目连意识 大目犍连——此云“大采菽氏”。出家因缘与舍利弗同。 ⑴遍游十方,作诸佛事,曰圆明。 神力有⑵一真不动,识尘不染,曰清净。 下四义 ⑶任运示现,无碍解脱,曰自在。 ⑷无魔不降,有怨皆伏,曰无畏。

12

我以旋湛,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复归圆湛常住之心性,心地心光发宣 光明,由此显发宣流,现为神通之用,如澄浊水,如澄浊水,澄之既久,自成湛然澄清净莹皎洁之藏性也。 久成清莹 十八、乌刍火大 乌刍瑟摩——此云“火头”,即火头金刚。 佛名空王——即以佛亲证第一义空,而得名也。 猛火聚——生为欲火,死为业火,婬多火亦多故。 神光内凝 先观遍身暖触,厌畏心生,媱欲心歇,化多婬心 遂成正定,一段神光,内凝不动,化成智慧火 多媱欲之心,转变而成智慧之火。 正法念处经云:昔有国王第一夫人生千子,发愿成佛,以敌筹决定次序,拘留孙第一,释迦第四,弥勒第五,乃至楼至当一千,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兄说法,一愿护千兄之法为金刚。 十九、持地地大 持地——先行平地法,后持平心教,故名持地。 阛阓处—市垣曰阛,市门曰阓,即现商场贸易处也。 仪荒旱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 有二 水荒——或有车牛,被于泥溺。 此云“遍一切自在”。 毘舍浮 乃庄严劫千佛之末。 净名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平地法 毘舍义云——欲平大地,当平心地,随其心平,则世界平。 闻诸如来——当指贤劫中四佛而言,非独释迦也。 宜妙莲华——即指本经——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佛知即指根中不生灭性,为一乘寂灭场地,是见地 诸佛之因地心,亦即众生本具佛之知见。 二十、月光水大

月光童子——月光菩萨具童真德,故得童子名。 佛名水天——此佛因修水观,得悟性天,乃三十五佛之一。 津—在咽下咽。 液—在喉外溢。 精—在骨髓之间。 血—在筋肉中。按:华藏世界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莲花,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中有十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为佛刹之王,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即指总别诸香水海而言。 。此菩萨常放青二一、琉璃风大 吠琉璃 此云“青色宝”色光明,同彼琉璃,故以为名。

13

此佛亦由修风大圆通,所成无上菩提。以声由风生,无量声,即无量从无量风力所生,能悟性风真空,则一切声即是如来藏性也,此声佛 约自利释,若约利他释,此佛则以无量音声轮,说法度生也。 开示菩萨 开示菩萨大乘法义,谓一切世界本觉妙明 众生,皆即本觉妙明真心。 观此世界,此释上句何以世界众生皆是本觉妙明真心,因观此及众生身 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之所转变,风力即无皆是妄缘,明风力也。 风力所转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我在初观时,先观世界之安立者,皆由风力之所执持。 观时动时—观世界之流动,有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此亦由风力之所推移。 观身动止——观身之动止,有行、住、坐、卧四相,亦莫非是风力所使。 观心动念——观心之动念,有生、住、异、灭,亦是由风力所推。 诸动无二如是观察,外而世界,内而身心,诸动虽多,等无差别 其体无二,唯一风性,故等无差别。 我时觉了,我观察至此,觉了此群动之风此群动性 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当来无所从,体即空,本无实体可究故。 去无所至 十方微尘 十方微尘世界——即指无情之器界。 颠倒众生 颠倒众生——即指有情之根身。 同一虚妄 同一虚妄——无明风力之转变耳。 如一器中——喻一世界内。 喻贮百蚊蚋——喻世界中所有众生。 界啾啾乱鸣——喻各为妄缘风力所转。喻 于分寸中 喻众生于世界中,争人争我, 鼓发狂闹 求名求利,种种作为皆是狂闹。 合十方佛 即以所悟如来藏妙明真心,上合十方诸佛之本怀,说法度生。仍传一妙心 将此心,下传六道一切众生,使令众生亦悟此本觉妙明之真心也。 二二、空藏空大

虚因观四大无依,销碍入空,得无边身,故以虚空为名。依此虚性,空出生无碍神力,故名为藏。此菩萨得性空身,以空慧手,执持能藏 照四大皆空之智珠,故能照彻十方微尘佛刹,化为虚空之相。 四大无依——观察四大之身体,本无所依,当体即空,乃空其身相。 妄想生灭——观察妄想之心,生住异灭,亦即体空,此空其心相。 虚空无二——即上若身若心,一切诸法,皆同虚空,无二无别。 佛国本同——佛国亦以四大为能成,故佛国亦是同于空也。 于同发明即于空性同中,发明性觉真空,性空真觉,得无生忍 本如来藏,当体无生。故曰得无生忍耳。 妙力圆明——即前色空无碍,依正互融,微妙神力,圆明自在。

14

二三、弥勒识大 弥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名也。 心重《法华》云:“贪著于名利,求名心无厌,世名 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 ㈠遣虚遣心外遍计所执虚妄之境。 存实观 存心内依他,圆成实有之法。 ㈡舍滥舍滥于心外所缘之相分。 依留纯观 留存后三分之纯识。 唯唯有五重㈢摄末摄见相二分之末。 识识唯识观 归本观 归自证分之本。 定 宗 ㈣隐劣隐自体分心所之劣。 显胜观 显自体分心王之胜。 ㈤遣相遣八识心王,依他起之事相。 证性观 证得二空所显之圆成实性。 相分 遍计执性——如蛇。 唯识唯识见分 依他起性——如绳。 三性 四分 自证分 圆成实性——如麻。 证自证分 前虽得三昧,未臻妙圆,不能称为无上,现在然灯佛所,无上妙圆,一念心开,顿悟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全识全性,全性全识心三昧 识,本如来藏妙真如心,故曰: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无净无秽——常寂光土——又名法性土,法身所依。 国土秽有净无秽——实报土——又名受用土,报身所依。 净有无 有净有秽——凡圣土——又名变化土,应身所依。 我了如是,我既了达净秽国土,唯是心识所现之故,识性又复唯心识故 流出无量如来,我虽未成佛,已能现土现佛,成辨识性流出,诸佛所应作事,广度诸众生。 无量如来 又识性即是如来藏性,以如来藏出生十界染净因果诸法故。 十方唯识,谛观十方依正染净,唯是识心之所变现,所谓三界唯心,识心圆明 万法唯识,而此识心,具足一切法,出生一切法,普遍一大圆成实,切法,法法无非识心之全体显露。故由此而入圆满成就真远离依他 实之性,从此远离依他与遍计二幻妄性也。 及遍计执 二四、势至根大 ㈠此章根大,乃都摄六根法门,非单修一根,若单修一根,即成六根圆通了。 ㈡此章约七大,应在识之前,今在识之后者,为对此土众生机故,以此土众生,不修耳根法门,即修念佛法门,故耳根圆通,又在此之后也。

15

楞严经表解 白圣大师编著 慧律法师校订 下 - 图文

如是一身我以正智思惟,一人一身,应只一觉,为何我今此身,既宁有二觉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真心之觉,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耶?收摄知痛之妄念,随着无痛之真觉,未久之间,身摄念未久心忽空,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觉痛之身识,忽空身心忽空者,由真觉智力,镕销身心之妄觉也。十一、空生意根须菩提——此云“空生”。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承蒙如来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fxo5dl1u20sz53257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