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结文 起信十相 五阴 五浊 本经八识 六结 三执 三空 心性 真如 狂 无明 第有业相 识阴 命浊 八灭结 空执 空空 关乱 转相 识 本现相 经知见智成妄发 相 空结 结行阴 众生浊 七识 法执 法空 发妄觉结 会相续相 不息 合执取相 想阴 烦恼浊 六识 根结 表 劳目 计名字 五识 起业相 受阴 见浊 静结 我执 我空 五根 发尘 业系苦 色阴 见浊 五尘 动结 本经解六结,越三空,破五阴,超五浊,已成定论,诸皆以五阴分配六结——色阴摄动静二结,余四阴各摄一结如表: 殊不知“此根初解,先得入空”。约五阴解根结,只动 色 静 人空(破我执) 破受阴,不破想阴,岂知想阴,正属第六识妄想心,须破之方得入空,何得只破受阴即入空耶?又如想阴受—根 正是觉结属我执,何得谓“次解觉空二结,成法解脱”想—觉 法空(破法执) 乎。况如《起信论》十相中执取,计名二相正是我执,行—空 识—灭—空空(破空执) 属第六识摄又不符合,故另列表会合之。 澄湛空——喻如来藏真空理体。 清明目—喻本有真如智慧光明。 劳清明目观 目喻真智照真理,澄湛空 狂本无一法可得。 回无所有 华发劳——喻无始无明。 喻 劳目睛——喻从真所起之妄见。 狂华—喻十界染净境界—六结。 于湛精明 喻于如来藏性中无故乱起染净。 无因乱起 诸法—生死涅槃等空华即此也。
6
一切世间 即尘结(第五第六) 山河大地 逆生 死—有根身即有生死,当是根结。 次涅 槃—属法执范围,当是空觉二结。 合狂 劳—指无明业相,当是灭结。 喻 总指以上六结,皆是如来藏中一念颠所起之华相——所谓“从真起妄,颠倒倒,(盖前三结是世间狂华 妄生六结”是也。狂华,从三结是出世间狂华也)。 喻解六结工夫,不可从空有二边下手。以从左右名牵 有边解,则堕凡夫长沦生死。以从空解,则竟不能解 落二乘,沉空滞寂,终不能解结入圆通理。 结心——喻中道—即从根解结中道了义之修法也。以此当于结心根性,体自在而无系,故不属于有,有遍现而互融,故解即分散 不属于空,依根解落,双超空有,即是中道之修也。 以圆湛不生灭为因。 解结次第解结修证为缘。 因缘 复本心源,究竟清净为果也。 佛粗相四大和合发明世间诸变化相。 因缘 以业识中本具有漏种子为因。 法世间宿世所造善恶不动业行为缘。 因缘 而成世间六凡法界之染法。 从出 以自性本具无漏种子为因。 世间今生所修谛、缘、度等法为缘。 因缘 而成三乘圣人之净法。 此句共解三结,先解尘结(二结)破我执分别(与初果此根初解齐)次解第三结尽,破我执俱生(与四果齐)证我空理解先得入空 (入空)故曰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六上得人空,空性尚未圆明,法执亦未解脱,必须先舍智结空性圆明爱,解除觉结,破法执分别,再舍理爱,更解空结,破越成法解脱 法执俱生,则空性得以圆明,而成法解脱矣。 三若住人法二空之境。犹名顶堕细障,法身妙用不能显现,空 解脱法已必须解脱法已之后,仍旧入流照性,至俱空之境,亦便俱空不生 不生,解除最初生起之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矣。 无生忍——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之理,位在圆教初住,破一分无明,亲见法身真理,以此法理本无少法可生,故曰无生法忍。 慧觉慧觉——即解结越空之妙智。 ㈠佛说破妄显真文叙曰身心荡然。 叙悟圆通 圆通——即无生法忍之妙理。 ㈡佛说无生无碍文叙曰身意轻安。 有三 ㈢今说从根解结文叙曰身心皎然。 惠我秘严——秘密严净之法,即密指耳根圆通。
7
飘漂流生死 退即退归本位,伫佛密示。 零零落诸趣 退藏藏即隐藏于心,不形于口。 孤孤独无依 密机 心中默祷,是为密机。 露 露宿无归 其体秘密无形无相。 圆 其用周圆遍照法界。苦谛—逼迫性 世间 憍陈那——此云火器——姓也。 四集谛—招感性 因果 阿若多——此云最初解—名也。 谛 灭谛—可证性 出世⑴胖胀想 道谛—可修性 因果 ⑵青瘀想 ⑶坏 想 ⑷血涂想 优波尼沙陀 (此云) 九想观 ⑸脓烂想 ⑹虫啖想 色性空 ⑺分散想 ⑻白骨想 非木——徒木不烧,何无香气。 ⑼烧 想 香非空——空性常恒,香不常有。 气 非烟——鼻不蒙烟,寂然有香。非火——世间诸火,本不出香。 二十五圆通文 一、陈那声尘 密二、优波色尘 三、香严香尘 四、药王味尘 非空——舌与味触,炽然味现。 味非有——虽然味现,实无体性。 舌与识不自现味故。 性 非即身心(舌与识)——诸味不来,非离身心——舌与识不尝,诸物不自知有味故。 跋陀此贤守—以贤德自守—自利也。 婆罗 云 贤护—以贤德护他—利他也。 五、跋陀触尘
忽悟水因 先穷此水因,还是因洗尘而现触耶,还是因洗体而现触耶?若谓既不洗尘 因洗尘而现,则尘本无知,何能成触。若谓因洗体而现,则四大,亦不洗体 之体,本属无情,何能成触。故此忽悟水因(即以水导悟之因)又不洗体,根尘悉泯,能所变亡,中间安然得无所有。中间安然 既不洗尘,得无所有 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相尽性显,观行成就矣。 六、迦叶法尘
摩诃此大龟氏 迦叶 云 大饮光
8
头此云“抖擞”。 陀 抖擞尘劳烦恼故。 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六尘也。 六尘六尘—此尘正指法尘,变坏 变坏——以法尘是托意识而现,今意识念念迁流不停,故法尘亦随之迁变坏灭矣。 即上六尘既已变坏无常,自是当体空唯以空寂 寂,即依此空寂之理,而修于灭尽定。 修于灭尽 灭——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故。 尽——此定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识故。 身心乃能 此定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得以执持定力。故度百千劫 入此定者,身心乃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犹如弹指 故迦叶现在鸡足山入此定,以待弥勒下生也。 七、那律眼根 。 阿那此云“无贫”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 律陀 因过去劫以稗饭,诃为畜生类偈曰:“咄咄何所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好乐能见,以眼根既不能见,乐用根中见性以见之。但见㈠ 乐性非同识心缘境分别,只能起明照之用。以明照之,由此见照明 乐见照明 功用成就,即得金刚三昧,而发半头天眼之大用矣。 金刚三昧 ㈡ 乐好乐见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见之见性,照之又照,见照明 照到本明自性,无动无坏,突开金刚正眼,名得金刚三昧。 精真洞然——即精明真切,洞然明白,无有障碍之义。
旋见循元——旋出流之见精,背尘也,循元明之真见,合觉也。
八、槃特鼻根
周此云“道生” 利 又云“大路边生” 兄也。 槃特伽 此云“继道” 又云“小路边生” 弟也。 伽陀颂:“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
远离。”
又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修行得度世。”
又佛命诵“扫帚”二字,尚得前遗后,此尊者昔日为三藏法师时,因吝法而受愚痴果报故。 生住异灭——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
九、憍梵舌根
9
。 憍梵此云“牛呞”。 钵提 牛食之后,口恒虚嚼,尊者之口如之,故曰“牛呞”轻弄沙门——昔为沙弥时,见年老比丘,无齿而食,笑其如牛吃草。 一味者,非甜苦及淡,有味无味之味,及反尝舌性,双离空有,中道妙味之一味。清净心地者,以此反尝舌性功夫,一味清净 脱尘离根,照彻本元心地,依之修习,可成三味,故称法心地法门 门。——又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即是念佛法门,佛以其有牛呞病,赐以念珠,常令念佛,以遮其谤也。” 我得灭心——我以反观尝性工夫,先不循尘分别,则灭攀缘识心,此即前弃生灭也。 入三摩地——此句有修证之分,此是修中三摩地,因灭识心而入根性,即前守真常也。 我用根性中本有智光,观照尝味知性。既非生于舌根之观味之知 自体(以外物不来,舌不成知)。又非出于甜苦之外物非体非物 (以舌若不尝,物不自知)。 应念得超 由此开悟根性本体,脱根离尘,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世间诸漏 内脱身心——即释上之非体,乃内脱情界缠。 外遗世界——即释上之非物,乃外脱器界缠。 远离三有——即释上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鸟—喻真心堕于妄中。 如鸟笼——喻三界五阴。 出笼 如鸟行解相应 喻 按此处当是解前三结义。 出笼 应妄证真 离垢销尘 按此即是解后三结义。如四卷末云想相为尘识情为法眼清净 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净。 十、毕陵身根
毕陵伽婆磋——此云“余习”。 我念有知 以正在毒发疼痛之时,我想念到身中有一个能知觉的心,知此深痛 知道此身深甚的疼痛。由是观察此知痛者,复是何物? 虽觉觉痛 由是而知身根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此乃觉清净心 有痛之妄觉,而我本觉妙明,清净真心,实无有能无痛痛觉 痛者,痛着此本觉真心,此为无痛之真觉也。 又此上 虽有能觉之心,与所觉之痛,而身根中无分别三句解云 的清净觉心,本无所觉之痛与能觉之痛觉也。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