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式相减得?2h<a?b<2h,故a?b<2h
即由命题乙成立推出命题甲成立,所以甲是乙的必要条件
??a?2<h由于?,同理也可得a?b<2h
??b?2<h因此,命题甲成立不能确定命题乙一定成立,所以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故应选B。 【点评】本题易错点有两种情况
(1)对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概念分不清,无从判断,凭猜测产生错误; (2)不能运用绝对值不等式性质作正确推理而产生错误 7.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错解分析】由逆否命题与原命题同真同假知,若a=1且b=3则a+b=4成立,所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正解】当a+b?4时,可选取a=1,b=5,故此时a?1且b?3不成立(?a=1). 同样,a?1,且b?3时,可选取a=2,b=2,a+b=4,故此时a+b=4. 因此,甲是乙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注:a?1且b?3为真时,必须a?1,b?3同时成立.
【点评】本题易错点为对命题的否定不正确.a?1且b?3的否定是a=1或b=3. 8.?3? 【解析】
【错解分析】此题容易错填为?13,?,错误原因是没有看清楚A中的元素要是整数。 【正解】由题意知A??1,2,3?,B?xx?2, 所以A?B=?3?
【点评】牢记一些常用数集的符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称作整数集,记作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6)复数集合计作C 9.(??,3] 【解析】
【错解分析】此题容易错填??3,3?,错误原因是漏掉考虑A为空集的情况。 【正解】CUA?{x??x2?3x?10?0}?{x?2?x?5}
B?CUA?a?1?2a?1或?2?a?1?2a?1?5?a?3
答案第2页,总7页
10.(1)M∩N=t/?1?t?(2)A∩B??11,2? ??2,【解析】
【错解分析】对集合的元素到底是什么没有判断清楚容易出错。 【正解】(1)M?x/?2?x??2
????2,N??y/y??1?
??M∩N?t/?1?t?2
???y?x?x?1?x?2(2)解方程组?得:,? ?2y?1y?2???y?x?2x?2?A∩B???11,2?? ??2,【点评】代表元与字母的表示无关,题(1)的代表元是数,M是函数y?2?x2的定义域,N是函数y?x?1的值域;题(2)的代表元是点,A表示直线y?x上点的集合,B表示抛物线y?x?2x?2上点的集合。求交集,前者是求两数集的公共元素的集合,后者则是求二曲线公共点的集合。
11.a??1 【解析】
【错解分析】此题容易错填为-1,3,主要是没有注意到两直线重合的情况。 【正解】l1//l2的充要条件是A1B2?A2B1?0且A1C2?A2C1?0.
22??1?3?a?a?2??0解得,a??1 ???12a??a?2?6?012.②③④ 【解析】
【错解分析】此题容易错选为①⑤,而漏掉③。错选①主要是对均值不等式要是正数的前提条件理解不好,漏掉③主要是对指数的化简没有考虑到。
1时不成立 【正解】①中只有当0<x<③中将y?2a可变形为y?axloga2?ax?ax?loga2,
④中S7?S5?a6?a7?0所以S9?S3?a4?a5?a6?a7?a8?a9?3(a6?a7)?0 13.③④
【解析】
【错解分析】此题容易错选为①②,错误原因是对一些特殊情况考虑不周到。 【正解】利用向量的有关概念,逐个进行判断切入, 对于 ① 取特值零向量错误,若前提为非零向量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与夹角的概
答案第3页,总7页
念正确;
对②取特值夹角为直角错,认识数量积和夹角的关系,命题应为a?b>0,是a、 b的夹角为锐角的必要条件;
对于③,注意按向量平移的意义,就是图象向左移1个单位,结论正确; 对于④;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分配率运算,结论正确. 14.8个 【解析】
【错解分析】此题由条件AB?B易知B?A,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子集,但在解题中极易忽略这种特殊情况而造成思维不全面,从而求解满足条件的a值产生漏解现象。 【正解】集合A化简得A??3,5?,由AB?B知B?A
故(Ⅰ)当B??时,即方程ax?1?0无解,此时a=0符合已知条件 (Ⅱ)当B??时,即方程ax?1?0的解为3或5,代入得a?11或。 35综上满足条件的a组成的集合为?0,,?,故其子集共有2?8个。
【点评】(1)在应用条件A∪B=B?A∩B=A?AB时,要树立起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将集合A是空集Φ的情况优先进行讨论.
(2)在解答集合问题时,要注意集合的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特别是互异性对集合元素的限制。有时需要进行检验求解的结果是满足集合中元素的这个性质,此外,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集合语言(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转化,如不等式的解集等。 15.A?B 【解析】
【错解分析】错误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导致本题易错解为A?B (A?B) 【正解】?x?B,x?A,
?11??35?3?B中的元素是集合。
又A的子集有?,{1},{2},{1,2},
?集合B={?,{1},{2},{1,2}}。
所以A?B
【点评】正确理解集合的元素是什么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集合B的元素是集合,集合A虽是集合,但在此题中A是B的元素, 16.C={0,1,2} 【解析】
2
【错解分析】由x-3x+2=0得x=1或2.当x=1时,a=2, 当x=2时,a=1. 【正解】∵A∪B=A ∴BA
2
又A={x|x-3x+2=0}={1,2}
1或?2? ∴B=或??答案第4页,总7页
∴C={0,1,2}
【点评】上述解答只注意了B为非空集合,实际上,B=时,仍满足A∪B=A. 当a=0时,B=,符合题设,应补上,故正确答案为C={0,1,2}. 17.p≤3 【解析】
??2?p?1【错解分析】:由x-3x-10≤0得-2≤x≤5.欲使BA,只须???3?p?3
2p?1?5?2
∴ p的取值范围是-3≤p≤3.
【正解】①当B≠时,即p+1≤2p-1p≥2. 由BA得:-2≤p+1且2p-1≤5.得-3≤p≤3. ∴ 2≤p≤3
②当B=时,即p+1>2p-1p<2. 由①、②得:p≤3.
【点评】错解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时,符合题设.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B=、A∪B=,AB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 18.p??4
【解析】
【错解分析】有关集合的问题,忘记考虑空集的情况。 ∵抛物线y=x??p?2?x?1过点(0,1)
2∴??p?2?02??p?2?4?0??∴p?0
【正解】∵A?R??
(1)A?? ∴???p?2??4?0解得:?4?p?0
2(2)A?? ∵抛物线y=x??p?2?x?1过点(0,1)
2?p?2?0∴?∴p?0∴p的取值范围是p??4 2??p?2?4?0?【点评】空集φ作为一个特殊集合,既是解题的切入点,又是设置陷阱的幽灵,注意到“一般”与“特殊”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解题时应适时考察“特殊”,自觉去构建“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 19.见解析 【解析】
【错解分析】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经常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应予以重视.反映集合与集合关系的一系列概念,都是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定义的.因此,在证明(判断)两集合的关系时,应回到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中去.
2【正解】任设a∈A,则a=n?1=(n+2)-4(n+2)+5 (n∈N),
2
+
答案第5页,总7页
∵ n∈N*, ∴ n+2∈N* ∴ a∈B故
①
显然,1?A?a|a?n2?1,n?N*,
而由B={b|b=k2?4k?5,k∈N}={b|b=(k?2)2?1,k∈N}知1∈B,
+
+
??于是A≠B ②
由①、② 得AB. 【点评】(1)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其基本方法是归结为判定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 (2)判定两集合相等,主要是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 20.见解析 【解析】
【错解分析】原命题可改写成: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一定相似. 逆命题: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全等.
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则它们不一定相似. 逆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则它们不一定全等.
【正解】“若p则q”的形式: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一定相似. 逆命题: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则它们不相似. 逆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不相似,则它们不全等.
【点评】对“一定”的否定把握不准,“一定”的否定 “一定不”,在逻辑知识中求否定相当于求补集,而“不一定”含有“一定”的意思.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要多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比较,注意结合集合知识.因而否命题与逆否命题错了 21.m≥3或1<m≤2 【解析】 【错解分析】实现“p或q”为真,“p且q”为假与集合包含关系的转化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m2?4?0【正解】 若方程x+mx+1=0有两不等的负根,则?
?m?02
解得m>2,即命题p:m>2
若方程4x2+4(m-2)x+1=0无实根,则Δ=16(m-2)2-16=16(m2-4m+3)<0 解得:1<m<3.即q:1<m<3. 因为“p或q”为真, 所以p、q至少有一为真, 又“p且q”为假,
所以命题p、q至少有一为假, 因此,命题p、q应一真一假,
即命题p为真,命题q为假或命题p为假,命题q为真.
?m?2?m?2∴? 或??m?1或m?3?1?m?3解得:m≥3或1<m≤2.
【点评】“p或q”为真,则命题p、q至少有一个为真,“p且q”为假,则命题p、q至
答案第6页,总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