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为人之道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的品质,指的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而孝悌是仁之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我们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处世之道。通过论语,我们知道,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仁又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品德细节。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此所有的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告诉我们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这些我想离“仁”的道德标准也就不远了。

为人之道,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而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也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了。在物质生活丰富、竞争压力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每日三省吾身”,真诚做事待人,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套路,做一个正人君子。在精神富足、心理健康、和谐共处、奉献社会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做好自己的为人,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论语》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中也隐含着“在其位,谋其政”。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个位置上的事做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论语》在待人上,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此,以怨报怨是最不可取的,若我们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后辈们的幸福。然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宽广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其实这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浪费。在两者之外,孔子指出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磊落,总的来说,也就是用你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也就是最高的一种相处之道。

处世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还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交益友不交损友,就朋友的分类而言,《论语》中有精辟的论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可见,孔子所谓的“益友”,归纳起来就是要“人品”好、“学识”广。《论语》说“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德”,对那种“巧言令色”之人他当然视其为“损友”不可交。“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人交朋友的人实在可耻,由此可见,“损友”是绝不可交的。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并不是说无原则

地乱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交友的选择我们多可以从先贤的智慧中领悟其精粹。

关于如何对待朋友,论语中概括来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就是在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方便影响别人。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由此观之,孔子及其弟子是时时处处践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

选择朋友、结交朋友,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事业成功的需要。结交一个挚友,不仅使你感受到友谊的快乐,而且使你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对待朋友、与之相处,我们也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的相处模式、这样的朋友才能够交往得长久、才能够更好的维护好友谊之情。

理想之道

人人都应该有理想。论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的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的完美、富足。我想只有自己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才能更进一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论是立志也好,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人先天的性情都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来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因此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所以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高标准境界,此所谓由己。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凡事首先从自身的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

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学习国学经典论语为人之道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的品质,指的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而孝悌是仁之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6pf91tvu3y3j84vsq02xzhu2kzfw009s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