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及其应用原则
一、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
中文通用名称 苯霜灵 呋霜灵 甲霜灵 精甲霜灵 恶霜灵 呋酰胺 乙嘧酚磺酸酯 二甲嘧酚 乙嘧酚 恶霉灵 辛噻酮 喹菌酮 苯菌灵 多菌灵 麦穗宁 硫菌灵 甲基硫菌灵 乙霉威 苯酰菌胺 戊菌隆 氟吡菌胺 氟嘧菌胺 麦锈灵 氟酰胺 灭锈胺 氟吡菌酰胺 抗性风险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中 中 中 低 低 中 高 高 高 高 高 高 中 低 低 低 高 高 高 高 参考编码 F4 F4 F4 F4 F4 F4 F8 F8 F8 F32 F32 F31 F1 F1 F1 F1 F1 F10 F22 F22B F43 F39 F7 F7 F7 F7 FRAC编码 4 4 4 4 4 4 8 8 8 32 32 31 1 1 1 1 1 10 22 22B 43 39 7 7 7 7 B2:微管蛋白组有丝分裂 B3:微管蛋白组有丝分裂 B4:细胞分裂(建议) B5:类血影蛋白离域 C1:复合体I: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还原酶 C2:复合体II:琥珀酸脱氢酶 A4:DNA局部异构酶型II(促旋酶) B1:微管蛋白组有丝分裂) A3:DNA/RNA合成(建议) A2:腺苷脱氨酶 作用靶标位点 A1:RNA聚合酶 作用类别 A:核酸合成 B:细胞有丝分裂 C.呼吸作用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一)
中文通用名称 甲呋酰胺 萎锈灵 氧化萎锈灵 噻氟菌胺 Bixafen 呋吡菌胺 吡唑萘菌胺 戊苯吡菌胺 吡噻菌胺 sedaxane 啶酰菌胺 嘧菌酯 烯肟菌酯 啶氧菌酯 唑菌酯 吡唑醚菌酯 唑胺菌酯 醚菌酯 肟菌酯 醚菌胺 苯氧菌胺 肟醚菌胺 恶唑菌酮 氟嘧菌酯 咪唑菌酮 吡菌苯威 抗性参考编FRAC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编码 风险 码 C2:复合体II:琥珀酸脱氢C.呼吸作F7 7 高 酶 用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F7 7 高 C3:复合体III:细胞色素bc1 F11 11 高 Qo 位泛醌醇氧化酶(细胞 F11 11 高 色素 b基因) F11 11 高 F11 11 高 F11 11 高 F11 11 高 F11 11 高 F11 11 高 F11 11 高 F11 11 高 F11 11 高 高 高 高 高 F11 F11 F11 F11 11 11 11 11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二)
中文通用名称 氰霜唑 吲唑磺菌胺 乐杀螨 二硝巴豆酸酯 氟啶胺 嘧菌腙 三苯基乙酸锡 三苯锡氯 三苯基氢氧化锡 硅噻菌胺 辛唑嘧菌胺 敌磺钠 嘧菌环胺 嘧菌胺 嘧霉胺 灭瘟散 春雷霉素 链霉素 土霉素 苯氧喹啉 丙氧喹啉 拌种咯 咯菌腈 乙菌利 异菌脲 腐霉利 乙希菌核利 抗性参考FRAC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风险 编码 编码 C4:复合体III:细胞色素bc1 Qi C.呼吸21 中 F21 位质体醒还原酶 作用 F21 21 中 C5: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剂 29 低 F29 29 低 F29 29 中 F29 F29 29 低 C6:ATP合成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30 中 F30 30 中 F30 30 中 F30 C7:三磷酸腺苷产生(建议 38 低 F38 C8:复合体III:细胞色素bc1 Qx45 高 F45 未 中 中 中 中 中 高 高 中 中 F63 F9 F9 F9 F23 F24 F25 F41 F62 F13 F13 — 9 9 9 23 24 25 41 — 13 13 12 12 2 2 2 2 E2:渗透信号转换中的磷酸单戊酯蛋白/组氨酸(os-2,HOG1) E3:渗透信号转换中的磷酸单戊酯蛋白/组氨酸(os-1,Daf1) D2:蛋白质合成 D3:蛋白质合成 D4:蛋白质合成 D5:蛋白质合成 D6:氨基酸代谢酯酶 E1:信号转换(机制不清楚) (不知)位泛醌还原酶 C9:辅酶Ⅰ(NAD)和黄酶Ⅰ(FMN)之间的电子传递 D1:甲硫氨酸生物合成(建议)(cgs基因) D: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 噻枯唑及铜、锌盐 低 E:信号转换 中低 F12 中低 F12 高 高 高 高 F2 F2 F2 F2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三)
中文通用名称 敌瘟磷 异稻瘟净 吡菌磷 稻瘟灵 地茂散 氯硝胺 五氯硝基苯 四氯硝基苯 甲基立枯磷 土菌灵 碘代丙炔基丁基甲胺酸酯 霜霉威 硫菌威 烯酰吗啉 氟吗啉 苯噻菌胺酯 异丙菌胺 valifenalate 双炔酰菌胺 枯草芽孢杆菌 嗪氨灵 啶斑肟 氯苯嘧啶醇 氟苯嘧啶醇 抑霉唑 恶咪唑 稻瘟酯 抗性参考FRAC作用靶标位点 风险 编码 编码 F2:磷脂生物合成甲基转移酶 6 中低 F6 6 中低 F6 中低 中低 中 F6 F6 F14 6 6 14 14 14 14 14 14 28 28 28 40 40 40 40 40 40 44 3 3 3 3 3 3 3 F6:病原菌细胞膜微生物破坏 G1:立体生物合成C14-脱甲基化作用(erg11/cyp51) F5:磷脂生物合成和细胞壁沉积(建议) F4:脂肪酸细胞膜渗透性(建议) F3:类脂过氧化作用(建议) 作用类别 F:类脂类和膜合成 中低 F14 中低 F14 中低 F14 中低 F14 中低 F14 中 F28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低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F28 F28 F40 F40 F40 F40 F40 F40 F44 F3 F3 F3 F3 F3 F3 F3 G:膜的立体生物合成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四)
中文通用名称 咪鲜胺 氟菌唑 氧环唑 联苯三唑醇 糠菌唑 环菌唑 苯醚甲环唑 烯唑醇 氟环唑 腈苯唑 氟喹唑 氟硅唑 粉唑醇 已唑醇 亚胺唑 种菌唑 叶菌唑 腈菌唑 戊菌唑 丙环唑 丙硫菌唑 硅氟唑 戊唑醇 四氟醚唑 三唑醇 抑芽唑 灭菌唑 抗性参考FRAC作用靶标位点 风险 编码 编码 G1:立体生物合成C14-脱甲基F3 3 中 化作用(erg11/cyp51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F3 3 中 中 中 中 F3 F3 F3 3 3 3 作用类别 G:膜的立体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