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1届新高考 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貌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教学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5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

Ⅰ-1)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表现 风化作用 因素 温度、水、生物 水、冰川、空气等 风、流水、冰川等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作用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结果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结果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平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三、常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微点2 图解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微点3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风力作用是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微点4 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化学沉积作用

碳酸钙和碳酸溶液(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这是个可逆反应,碳酸钙难溶,碳酸氢钙可溶,从左向右,石灰岩被溶解,形成溶沟、洼池、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洞等地貌。从右向左,产生石灰岩,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帘等地貌。

CaCO3+H2O+CO2

Ca(HCO3)2

微点5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沉积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外力作用。 (4)由沉积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5)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6)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7)岩浆:三进一出。 (8)岩浆岩:一进三出。 (9)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10)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8·高考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C.河流改道

B.火山口集水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C.湖盆在加深 【图解思路】

B.入湖径流增多 D.入湖泥沙增多

【尝试解答】 1.A 2.C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变化 平行于地表,岩层发水平运动 生水平位 移和弯曲变形 垂直于地表,岩层发垂直运动 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 运动 碰撞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例证 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边界类型 图示

(2020·荆州中学期中)下图示意某区域板块及岩浆的运动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推动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是( ) A.太阳辐射能 C.地球内部热能

B.海洋潮汐能 D.地球重力能

2.下列水域的形成,与图示板块运动结果基本吻合的是( ) A.地中海 C.里海

B.日本海 D.红海

解析:第1题,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第2题,图示两大板块相背运动,中间区域逐渐扩大,属于生长边界。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生长边界,面积逐渐变大。

答案:1.C 2.D

(2020·湖北四所名校联考)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这个位置被称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陆地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下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弧链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知,现在“热点”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处附近 C.③处附近

B.②处附近 D.④处附近

4.由岛弧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为( )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B.先往东南再往东北 D.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根据图中岛弧链中各岛屿的形成年代可知,④处附近岛屿距今时间最近,应该有“热点”,D对。第4题,“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而是在不断远离“热点”。最先形成的几个岛屿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岛屿在最南侧,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后面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走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从西北

2021届新高考 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貌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教学案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风化作用因素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l2d86faf64g4gh0kzl91od1e2lmz900xw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