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积极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30个,投资概算13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12所,校舍面积250万平方米,打造优质工程和安全的校园环境。落实幼儿园法人登记制度,完善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和扶持力度,确保90%以上幼儿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学。至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早教实验基地覆盖率达80%,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在城乡普遍开展,婴幼儿和家长(看护人)接受高质量免费早教体验达100%。幼儿园教师公办事业编制不少于50%。完善优质学校建设和评估机制,启动“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至2020年,全市创建“新优质学校”100所。发展民族教育,办好西藏民族中学、西藏班,高水平做好援疆、援藏教育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建设一批在综合改革、学科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有特色的高水平高中,提升普通高中办学品质。提高残障儿童随班就读水平,在各地区开设相对集中的特教班、培智班,新北区增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初中后特教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各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职融通、升学和就业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格局。 专栏一:推进学校建设项目
2014年底,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常州市加快市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属学校建设。各辖市、区也整体联动,同步实施,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让更多的优质教育惠及普通百姓。 专栏二: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
加强市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保质保量建设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6
(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严格执行《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和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基本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和大容量班级,消除不合格学校。至2020年,所有辖市、区均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建立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学校发展性评价数字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企业合作建设常州教育云,开发具有典型在线课程特点、符合在线学习需求的高质量线上课程资源。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机制,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2017年100%乡镇建成学前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2020年全市所有镇中心幼儿园分园和村级幼儿园100%达市优质园标准。
(三)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各级政府确保财政教育经费依法依规增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提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普及残疾少年儿童15年免费教育,确保生均公用经费达省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按照普通同级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8-10倍以上拨付。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确保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提升。建立教育投资项目库,实行滚动预算,完善教育经费预算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估方式。发展壮大教育基金会。完善学校经费管理机制,探索学校内部建立经费预算审查和咨询委员会。严格执行教育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性。 三、强化课程引领,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一)推进学校主动发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整体推进学校主动发展。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主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好学校主动发展研究中心、评价中心、资源中心、推广中心。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提升行政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快建设学校主动发展督导信息化平台,科学架构学校主动发展数据库,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有效实施第四轮学校主动发展项目。
7
(二)提升课程领导力。制定出台《常州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课程,至2020年,一批学校课程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草根教育家”、“名校长”培养工作,每年组织60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校长(园长)加入课程领导力提升工程队伍,创新实施“工作坊”运行机制;每年举办校长(园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宣传、推广优秀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5年内选派175名骨干校长参加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研修基地跟岗培训。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创建150个省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结合办学目标和特色发展,加强课程统整,提升课程研制能力和实施水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着力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初、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建设一批虚拟实训中心,实现100%教师拥有网络教学空间,90%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省教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我市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展开协同研究,提升我市教学改革能力。 专栏三:实施学校主动发展项目
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主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基于基础数据互联共享、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同行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学校发展性评估机制。提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学校主动发展,促进区域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完善育人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着力创新方式方法,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德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有效性
8
和感染力。完善全员育人机制,进一步丰富学科教学育人内涵,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建设一支专兼职德育骨干队伍,所有中小学校均建成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完善班主任培养机制,鼓励教育教学专家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完善关工委工作机制。完善帮困助学机制,创新助学方式,提高助学育人水平。建立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问责制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保障学生自主支配时间。
(二)优化成长环境。优化家庭、社会育人环境,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与融合。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提高校园文化创意设计能力,降低校园文化建设重心,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发展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建成市教育博物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教育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提高公共空间和设施设备的使用价值,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持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100%学校高标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等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学校饮用水和食堂卫生监测,80%学校食堂达A类标准。提高学校安保人员素质,优化安保设施,增强数字化安防水平,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视向公众普及现代教育理念,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在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评选“模范家庭教育”之家。
(三)丰富学生活动。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歌唱、戏剧、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每年组织全市学生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学校运动场地建设,丰富学生运动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校园体育吉尼斯活动,完善体育大课间组织形式,确保中小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推进足球运动进校园,每年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校际联赛。坚持开展学生义工、高中生峰会、创新创业等常州特色学生活动。提高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等主题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成果
9
展示活动,支持学校开设创客课程、STEM课程,建设一批青少年科技活动工作室。 (四)搭建育人平台。加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内涵建设,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推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基地建设。采用政府补贴加市场运营结合的方式,建好市级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探索不同学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办好乡村少年宫。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依托专业力量建立覆盖各领域的青少年专业协会,促进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校外教育服务。建设100所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深化推进“美国青年教学使者”、“AFS”国际文化交流等项目,探索双语教学,鼓励学校开设国际优质课程,办好天合国际学校。 五、实施科研兴教,提升教育发展品质
(一)完善教研机制。市教科院与各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新型教研大系统。整合科研和教研力量,实现教科研一体化。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青年教师研究团体的建设,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提升校本研修能力。组织评选常州市优秀教研组,以评促改,鼓励改进教研组工作方式,引导教研组职能转向专业取向、科研取向。加强教育科研规划,围绕我市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点要素研制教育研究指南。引导学校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确立研究课题,形成研究路径和方法。组织全市力量在重大课题研究上取得突破,力争在第二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比中取得良好成绩。鼓励各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二)落实科研兴校。每所学校拥有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总领性课题,以总课题带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市教科院成立20个以上校际研究组织,突破区域限制、学段限制、学科限制,建立研究共同体,共享研究资源,建立交流研讨机制。以市教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建设80个教科研特色学校。鼓励每个教师开展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和特色鲜明的个性化研究。学校将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逐年增加教科研经费投入。注重对研究资料进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