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儿科护理学: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十七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传染病是由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力两个因素。

产生5种不同的结局:病原体已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具有下列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大多数传染病有明确的病原体,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2.有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4.有免疫性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均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空气、水、食物、接触、虫媒、血液(血制品)、土壤及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在特定人群的比例。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六、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根据200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3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2种。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等26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1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24小时。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手足口病等11种。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接触者的管理:在检疫期间根据情况可预防服药或预防接种。

2.切断传播途径

(1)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经呼吸道传播的有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喉、流脑等。2003年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属于此类;

②经虫媒传播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

③经胃肠道传播的有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肝炎等。

(2)一般卫生措施:消化道传染病采取“三管二灭”(管理水源、饮食、粪便,灭苍蝇、蟑螂);呼吸道传染病采取房间保持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呼吸道传染流行季节戴口罩。

七、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 1.建立预诊制度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切断传播途径。

3.疫情报告 护理工作人员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之一。防止传染病的播散。 4.密切观察病情

5.卫生宣教 卫生宣教是搞好传染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8个月之前的婴儿患病和大年龄儿童麻疹的出现,是我国麻疹流行的新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RNA病毒。 麻疹病毒侵入易感儿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

麻疹病毒随飞沫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在其内复制繁殖并通过淋巴组织进人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此后,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脾、骨髓)吞噬,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高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2.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3.易感人群和免疫力 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能获持久免疫。

4.流行特点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主,高峰在2~5月份。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相对上升。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平均10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出疹前期)

从发热至出疹,常持续3~4天,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特征。此期患儿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

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是本病主要特点。

病人于病程的第2~3天,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出现0.5~1mm大小的白色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3.出疹期 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面、颈、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2~5天出齐。皮疹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呈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及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少量湿啰音,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4.恢复期 出疹3~5天后,体温下降,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素斑,7~10天消退。

麻疹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又继发严重感染者呈重型麻疹。常有并发症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病死率极高。 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 出疹一周内常见,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2)喉炎 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极易出现喉梗阻,如不及时抢救可窒息而死。 (3)心肌炎 是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两岁以下、患重症麻疹或并发肺炎者和营养不良患者。 (4)麻疹脑炎 多发生于疹后2~6天,也可发生于疹后3周内,与麻疹的轻重无关。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多经1~5周恢复,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5)结核病恶化。

四、辅助检查

鼻咽分泌物、痰、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均有早期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

应以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中药透疹治疗、预防感染为治疗原则。 有并发症的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对麻疹患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六、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是酒精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透疹。体温超过40℃以上时可用小量的退热剂,以免发生惊厥。 2.皮肤黏膜的护理 防止皮肤继发感染。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眼睛干涩。需防烫伤,以促进血循环,使皮疹出齐、出透,平稳度过出疹期。

3.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4.预防感染 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白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含漱。

5.观察病情变化 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了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 6.预防疾病的传播

(1)隔离患儿:对患儿宜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接触后5日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1~8周。

第三节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轻度发热、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疱疹和结痂并存为特点,全身中毒症状轻。 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疱疹液中可长期存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主要由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感染者疱液或输入病毒血症期血液而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及疱疹液中。出疹前1日至疱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且传染性极强,接触者90%发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孕妇分娩前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在出生后2周左右发病。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1~6岁儿童多见,传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4.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高发。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2~21天,平均14天。

2.前驱期 年长儿前驱期症状明显,体温可达38.5℃,持续1~2天迅速进入出疹期。 3.出疹期 发热第1天就可出疹,其皮疹特点是:

(1)皮疹按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的顺序演变。连续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性状的皮疹。 (2)皮疹为向心性分布,躯于部皮疹最多,四肢皮疹少,手掌和足底更少。皮疹的数目多少不一,皮疹愈多,全身症状愈重。

(3)水痘病变浅表,一般愈后不留瘢痕。有继发化脓感染者,皮肤受损累及真皮层,可留瘢痕。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天左右自愈 4.并发症

重症水痘极易并发细菌感染,如脓疱疮、丹毒、蜂窝组织炎。还可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水痘肝炎、间质性心肌炎、肾炎等。

四、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发热期卧床休息,给予充足水分和营养。加强皮肤护理。如有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适量退热剂,忌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Reye综合征的危险。在水痘出疹期,不宜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以防病毒播散。并可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及血浆支持,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2.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是首选的抗水痘病毒的药物,治疗越早越好。一般在皮疹出现后24小时以内开始用药才有效。

五、护理措施

1.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瘙痒或吵闹时,应设法分散其注意力,或用温水洗浴、局部涂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亦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物,疱疹破溃时涂1%甲紫,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或遵医嘱给抗生素口服控制感染。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精神、体温、食欲及有无呕吐等,及早发现并发症并予以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如有口腔疱疹溃疡影响进食,应予补液。

3.预防感染的传播 无并发症的患儿多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止。托幼机构中若发现水痘患儿应检疫3周。

第四节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少数起病后1~5周可发生变态反应性风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是唯一对人类致病的链球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本病的致病菌。链球菌及其毒素侵入机体后,主要产生以下3种病变: 1.化脓性病变 病原菌侵入咽部后,引起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2.中毒性病变 细菌毒素吸收入血后可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出现典型猩红热皮疹。

3.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程2~3周。少数病人发生变态反应性病理损害,主要为心、肾及关节滑膜等处非化脓性炎症。

人体可对红疹毒素产生较持久的抗体,一般人一生只得一次猩红热。再次感染这种细菌时仅表现为化脓性扁桃体炎。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亦可由食物、玩具、衣服等物品间接传播。偶可经伤口、产道污染而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 4.流行特征 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多见。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12天,一般2~5天。

2.前驱期 起病急、畏寒、高热,多为持续性,常伴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咽部红肿、扁桃体发生化脓性炎症。。 3.出疹期

(1)皮疹:多在发热后第2天出现;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24小时左右迅速波及全身。皮疹特点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儿科护理学: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七章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传染病是由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传染过程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力两个因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kxea6lgki3h0qq02ukg7f1wl0k4iy014w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