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作者:左志宏 武欣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6年第2期

左志宏,武欣(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标准化运动,对世界各国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脑科学、学前教育投入效益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学前教育阶段对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推进幼儿入学准备水平和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标准化运动也应运而生。尽管英美等国提出学前教育课程标准伊始,标准化与发展适应性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就激发了广泛讨论,“教育以社会为本”和“教育与儿童为本”这两种力量的争论与博弈从未停止,30年以来自上而下推行的标准化运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教育实践现实和趋势。以美国为例,截至2010年5月,全美50个州都制定并实施了符合地区特色的3-5岁儿童课程标准。我国教育部也于2012年10月15日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中国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向标准化改革迈进的序幕。如果说课程改革分为发动、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那么,学前课

程标准运动的焦点就已经从最初颇具争议的制定阶段转入了“实施”这一更为实质化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亟需以学前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核心,展开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我国学者宋占美所著的《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紧扣“课程标准实施”这一主题,通过亲临教育实践现场为读者描摹了这场轰轰烈的课程标准化改革的全景概览,带领读者一起倾听教师这一实践者的声音,看见标准化运动中的变革与困境,感受教育改革中的博弈与探索,并对课程标准化这一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元思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文化和国情各异,但当著者的所见所闻所思被辅以文化解析和专业阐释,那么历经学前课程标准化改革数十载的美国在践行标准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亦能给处于推行课程标准初期的我国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诸多启示。

全书共分为7章,围绕着“学前课程标准的实践”这一核心进行论述。其中,绪论和第一章从宏观论述到本土视野,介绍了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和影响,为后续实践图景的描绘奠定了理论根基。第二章则是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基于文本的内容分析。由于该书的重点在于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真实呈现,著者选择了北卡罗来纳州两个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差异较大的幼儿园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实地调研。借由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两所幼儿园实践课程标准的情况和教师适应进行了细腻而饱满的描述。据此,总结标准化背景下美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的特征,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对课程实践的影响。该书提及,标准的实施给课程实践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使得美国学前课程旨向更多的向确保教育公平,尤其是结果公平的方向倾斜;引发了课程结构的调整,幼儿园更加突出语言和数学活动,相对弱化了科学和社会活动;造成教学范式的明显改变,游戏越来越少,直接教学逐渐增加;催生了评价方式的改变,真实性评价逐渐向测试性评价过渡。第六章和第七章是著者基于上述实践场景的展示和分析,分别从课程实践和课程政策两个层面进行的深度理论思考和论述。一方面,探讨“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基于标准的课程实践”。认为标准的执行并不意味着对儿童游戏权利的罢黜,真正有益于标准有效实施的教学应当探索游戏与有效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只有兼顾教师专业发展、高质量课程资源构建和标准化系统的全面建立,标准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课程标准的实施具有其作为“课程政策”的社会属性,辅助处境不利儿童,倡导教育公平才是其终极价值取向。

一、著述特点

首先,该书在研究切人点的选择上很好的契合了标准化改革推进的需求。全球范围内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推行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以“标准化背景下的课程实践”为研究主题,将研究聚焦从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探讨转移到“标准实施”的操作性和适宜性上,正是当下研究之所需。同时,标准只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共识,而这一共识要对实践产生影响,必须落实在幼儿在园的一日学习和活动中,即课程。如若标准与课程实践之间存在错位,那么标准也就形同一纸空文。也即是说,课程实施的程度和效果将直接影响标准化运动的成败。因此,在洞察美国学前教育领域“标准实施”的真实情况时,著者准确地抓住了课程实践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全面的呈现和深入的分析。

其次,自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化运动兴起以来(与前义对应),我国有不少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学前课程标准进行过大量理论探讨,为读者了解美国学前教育标准化运动的由来、特点、进展和存在的理论争议等都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在于,多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贡献着学者自身基于对美国学前教育标准化相关研究文献的认识和解读而产出的公共知识,极少有研究深入到美国幼儿园实地,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基于实践的近景描绘。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前教育界对于欧美国家教育改革或课程理念、模式的研究和学习具有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的不平衡性。当我们向巾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介绍和引进某些欧美先进教育理念或者课程改革模式的时候,常常由于我们的研究多止于理论层面,重视理论引进和政策解读,而忽略了这些国家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导致我国的学者,尤其是园长和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收效甚微,造成改革的往复。因此,无论从针对标准化运动的研究而言,还是从广泛意义上学习和借鉴他国幼儿园改革经验而言,深入改革现场,客观详实地呈现改革样貌的研究必要而稀缺。如作者所述,通过这本书稿,希冀可以“在研究上弥补我国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理论多、实践少、远观多、近观少的现状”。因此,我们看到书巾呈现了不同时间维度上的美国幼儿园课程实践(学年、学期和一日活动安排),更看到诸多在践行标准的过程巾,现实向美国教育工作者抛出的难题:来自学区和学校管理层的压力;游戏和教学在一日实践中的难以平衡,甚至是游戏的被迫离场;教师对缺乏培训的抱怨甚至是面对白相矛盾的上级指导时的尴尬。这些,都无疑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一手资料。

再则,以课程实践为核心的研究离不开实践过程巾“人”的因素,尤其是教师。教师层次的课程实践在标准化运动下的标准实施巾居于关键地位。他们不仅是课程的传递者,更是重新诊释、发展和转化课程的行动者。因此,著者以充满人性关怀的笔触,给予了研究巾的教师个体足够的笔墨。通过与他们的深度访谈和长期观察,与读者分享这些教师在课程标准化运动巾经历的迷惘、调试与或多或少的无奈。同时,结合自己作为远赴他国的学前教育研究者的专业解读,凸显m标准化背景下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议题:教师适应。他们对于标准的理解、态度和相应的教学行为的改变,恰是改革巾课程实践的重巾之重。不得不提这本专著在撰文的基调和文字的调用上,都是细腻而温婉的,对教师受访者几段关键谈话的再现也让人为之动容。因此,本书并非是一部“只见研究不见人”的高冷著作,而是具有能够激发读者共鸣的较高可读性。

二、对中国学者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该书呈现的标准化浪潮下,美国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打破了国内很多一线工作者和研究者对于美国幼儿园的往昔认知。如著者在书巾所言:“在赴美之前,我曾一度想象美国的幼儿园课堂是否如自己原先所设想的那样充满了儿童自由游戏和白发活动的松散氛围,也曾一度认为只有在巾国的幼儿园里我们才会看到教师对于书写和阅读的重视。然而,从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字母的书写和单词的阅读,到教师在各个活动区域贴放大量的字卡,再到每一个班级阅读区大量的图书,以及悬挂在班级教室上方的幼儿书写作品。我不能不说美国5岁幼儿园(相当于我国的大班)对于幼儿阅读和书写的学业准备之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巾国。”包括显性的读写教学和各种名目不同的读写训练在内,读写已经成为了孩子们一日生活巾所占比重最大

的活动。孩子们的家长将重视学术学习(academic learning)作为他们评价一个幼儿园的重要方面。这些描述,都让我们清晰看到,在社会实用主义推动下,在“为人学做准备”的国家目标带动下,在标准化运动浪潮下,美国幼儿园课程实践已然发生巨大变化。尽管著者所述并不能代表美国的所有幼儿园,但相较过去,美国幼儿园教学的转向十分明显。如若我们仍然固执的认为美国的幼儿园就是始终如一的浪漫主义乐园,并且要以此为仿效,鼓吹“与美国接轨”的种种实践,未免不仅罔顾了中国自身的文化背景,还为一些所谓“紧跟国际”的极端做法提供了不实的引导。

第二,作者在书巾以社会文化背景为阐释框架的话语会引领读者深思:究竟是什么在左右着不同国家的学前标准进入课堂之后可能激起的种种涟漪?应当如何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更准确的解读标准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并寻求解决途径?实际上,广大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形成和决定着教与学的发展。其产生的强大“化学反应”,持续不断的塑造着课程实践的真实样貌。书中,游戏的减少,直接教学与读写的大幅增加,教师为保护娃娃家不被移除的努力和无奈,都表现出标准化背景下美国幼儿园教学从浪漫主义转向规范和统一,对教育者的认知和教学行为,对学区管理体制的更迭等带来的“打破传统”的阵痛。有趣的是,同样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平等为初衷,中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则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

练”。这些,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与美国在实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前提基础上的大相径庭。因此,《指南》的实施对中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影响较之美国,相信又是另一番景象。实际上,直接教学与自由游戏在实践巾的“黄金比例”想必在任何国家都会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又或者矫枉过正。总之,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等制定出具有导向意义的学习标准,以文本形式统一认识是相对容易,但在各国社会文化生态下,用什么方式去达成标准能够让课程实践更加有效、顺利,让学龄前儿童从巾最大程度地获益才是后续研究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三,对于标准化运动背景下的美国幼儿园教师,著者生动、客观的叙述和大量与这些教师对话原文的呈现为读者提供了了解美国学前一线工作者的“近焦镜头”。近年来,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因其完善性和成熟性时常被我国学者援引和撰文介绍。譬如以美国学前教师专业标准等为例分析美国教师群体的专业特征等。然而,这些文章巾的美国幼儿园教师均是存在于“制度建设”和“专业标准”等背后的模糊群体,不具有作为单一个体的鲜活性,让巾国读者始终觉得有“距离感”。作者著述,却带领读者走进了标准化背景下几位普通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现场和心灵深处。从教14年,专业岗位被学区取消却近乎无偿地坚持着为5岁幼儿提供有趣严谨科学教育的科学老师;认同标准为幼儿艺术学习提供了指南却不阈于标准,用心传递艺术的创新思维和表达的艺术老师;还有工资待遇不高却为自己的工作倍感自豪,让丈夫帮助分担家务使自己有更多时间投入班级管理的5岁班主班教师……这些真实的个体形象,在以一种更加动人的阐述方式帮助我们去理解美国优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和敬业,思索这个群体“专业性”养成的深层机制。而他们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压力,竭尽所能对幼儿游戏权利的捍卫更促使我们思考中国幼儿园教师在执行指南时可能遇到的不适应和能够扮演的积极角色。

诚然,《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一书对于美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仅是基于有限的个案,具有局限性,在对基于标准的课程实践应该去向何方的理论探讨方面也还有提升的空间。但该书以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推行为背景,以北卡罗来纳州两个典型班级为研究现场,以对“课程标准”的宏观探讨为基础,以远赴重洋,饱含一腔热情的学者之心为驱使,用尽可能朴实客观的笔触还原美国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的当下样态,最终,再将讨论放置于社会文化生态的理解之中,势必从多种角度启迪读者的思考,为巾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走人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现场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责任编辑:彭 波李静]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作者:左志宏武欣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16年第2期左志宏,武欣(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kvpn0809a570pk9t8239nplx1m54t00al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