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一简单论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

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历史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规定究竟怎样落实?我们可从人的情感认知规律方面去考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krl684tgj1ujtp7zqyg25ui718xn3018x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