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市民社会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市民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东 波 顔宪源

(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 163318)

摘要:继马克思之后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后,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兰西所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又作了深入的探讨。然而,他们的论述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也不尽一致。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我们首先将“文化”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基于这种理解进而揭示出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间的在关联,发现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有机契合点:实现文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能够推进我国尽早步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关键词:文化;生存方式;市民社会 ; 现代化

在马克思之后是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且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兰西所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又作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兰西所论述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与哈贝马斯等人所阐释的文化涵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同时,哈贝马斯等人所论证的市民社会涵虽然意义深远,但是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也不尽一致。显而易见,这里的关键,是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理解。 一、文化哲学视域下文化的涵

文化正如人类现象,十分复杂多样又及其广泛。在人类社会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现象形形色色,林林种种无所不在。从日常的吃、穿、用到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等等。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文化概念的涵理解也不一样。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人

类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他给文化下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就是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1]这个定义,至今仍为人类学界普遍接受。但是,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对此定义提出异议,他认为此定义造成对文化理解的混乱模糊之处大大多于它所昭示的东西。他指出最复杂的整体的概念是个大杂烩,并未特别指出文化的什么东西,他主对文化进 行深描,深入到个体之中、民族的生活之中。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是一个外来语-----cultura,是20世纪初由欧洲经日本传入中国的。Cultura原系拉丁语,指种植,耕耘农业的意思,罗马时期涵义逐渐扩展为耕耘智慧是自由人真正使命的说法。从此,cultura一词开始用于对人的培养,教育的意义上。Cultura一词就是带着耕种土地和耕种智慧这两种涵义逐渐进入了几乎一切欧洲语言中。但是,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cultura一直只作为及物动词构成词使用,一直没有作为独立的用词单位(名词)使用。只是从启蒙运动开始,cultura才作为独立的用词单位(名词)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究其原因同文化总是人的文化有关。人总是文化的人,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或各种文化生生死死的历史。文化一词始终与人相联系,体现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正如前联学者解释的:“当在‘人’之中,看到创造性的建设力量的源泉之后,新时期的意识就描绘出了人的创造力影响之下产生的‘田野’——文化的‘田野’。文化的世界,这是人本身的世界,自始至终都是人自己创造的世界。在文化中,人不是作为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作为正在创造着的生物出现的,不是作为外在的,受人约束的情势的消极对象,而是作为由它实行着的改变和改造的

主体出现的。”[2]这是从人学的角度对文化概念的形成所做的一种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人被看作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生物。人类社会的主体不是人本身,而是上帝。只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直至启蒙运动,才“发现了人”,解决了“把人当人看”的问题。此时,人的肉体和精神才合二为一,人才作为特殊的类存在物被意识到,成为活生 的创建人的世界的主体。从这时候开始,出现了标明人的主体创造功能以及“人的世界”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在汉语文献中文化一词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具有文治(制度)和教化(培养人)的涵义。20世纪初作为外来概念引入之后,汉语的文化概念才变为名词。“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使名词的文化普及和定型化。这种变化显然也表明在中国古代同样“不把人当人看”,只是到了近现代,人成为创造世界的主体才被意识到。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也出现了“文化热”。我国学术界的文化概念大体上沿用了联学术界的看法。1982年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3]以后,又将文化概念做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概念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精神文化。到了90年代,有人强调文化的动态过程(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又把文化归结为“人化”(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主体的对象化)和“化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社会主体超越)。把文化研究和人的研究合二为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概念的涵是越来越广,越来越灵活,越来越难以把握,它已经同人的概念,社会的概念等同起来,失去了自身的特殊性。文化概念的不断扩是由于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文化确实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现象,文

化概念的特殊性在于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特定方面,一种特殊的属性。而且是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卡西尔、怀特、格尔兹用符号界定文化只是一种形式,并未深入到本质容。

从从文化哲学角度来看,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的最深层的东西,是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成果。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这一文化中的个体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它象血脉一样构成人的存在的灵魂;文化即“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象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的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 [4] 另一方面,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发展。“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它不是经济和政治之外的一个独立的存在领域,而是在于政治、经济和人的一切活动之中的在的机理或活动图式。”[5]因此,我们在理解文化的涵时应该把它作为人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而人的生存方式如果从微观层面来讲,应该包含这样三个方面的容: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人与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一定的交往方式;在人与精神产品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即“文化就是在个体的生命活动中昭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6]上述理解涵盖了文化发生和发展意义上容。发生是指文化是人的文化,发展是指文化是动态的,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是一致的,是超自然的,超个体的整体的

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定义文化的涵可以避免因语词涵盖意义的多少或由于太具体而忽视了其深层的涵。

二、市民社会蕴着现代人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基于上述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把文化理解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这样规约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即市民社会是个体与类存在统一的中介,是在契约关系基础上,以自愿为前提、以自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机制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同时还包括人们进行议政参政活动的公域,而所有这些活动的核心是文化问题即人的生存方式问题,亦即现代人以什么样的方式从事日常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思维活动。市民社会既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也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社会结构,而是指与市场经济相伴生,完全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或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充分体现人的个体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创造意识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那么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科学的消费理念、平等的交往观念以及理性自觉的思维方式。我们之所以这样界定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原因主要在于:市民社会本身就蕴着现代人的自觉的生存方式。

从不同历史阶段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容和形式上看,市民社会蕴含着人的独特生存方式。

在原始社会,日常生活涵盖了远古先民的全部生活与活动领域,与之相应的原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在性和自然性。由于社会分工刚刚起步,文化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无法从直观的感性活动中解放出来,文化缺乏在的能动性和对外界的适应性,人的基本生存缺乏安全感。

市民社会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 图文

市民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蕴探析东波顔宪源(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163318)摘要:继马克思之后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后,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兰西所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又作了深入的探讨。然而,他们的论述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也不尽一致。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我们首先将“文化”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kkm19he6q6bod04q39t7z7sh75lu600og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