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十四课时 3.3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
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
2、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
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
让学生回答。
板书: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认识平面镜
让学生结合本节开头插图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 2、活动1:镜前观像
结合活动1中插图,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
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
思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呢?
(2)进行实验:按文中步骤进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 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应用。 结合课文插图,认识潜望镜工作原理。
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三)各种面镜
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板书设计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1课时)
(一) 平面镜成像规律
1、 实验 2、 成像规律 (二) 实像与虚像
1、 定义 2、 区别
(第2课时)
(三)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 成像 2、 改变光路
(四)各种球面镜及应用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
——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 人拉弹簧 起重机提重物 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 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
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 教学反思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上《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word教案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