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学生的高肥胖率、高近视率和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已经将中华民族的未来推向危险境地,因此相关部门反复下文件强调学校体育之重要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过渡与衔接,是学校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课程存在的问题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对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职业性与实用性;缺乏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材;体育文化与健身知识的匮乏;体育教学评价单一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寻建设高职体育课程及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新措施、新途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这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体育教育改革须对症下药。 1.2课题界定
随着对体育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理论学者对体育课程的定义和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界定。张细谦、崔伟、张建华、芦平生、顾渊彦等人对高职院校课程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即普通高校基础教育的实践类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为目的公共必修课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上能适应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但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忽视学生职业特点、缺乏地方特色项目、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如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科学规划和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教育规律的体育课程体系,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王毅,2014)。
关于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前人进行过诸多研究,慨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起步较晚,其体育课程的问题表现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对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职业性与实用性;缺乏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材;体育文化与健身知识的匮乏;体育教学评价单一 (胡靖平、于可红,2013) 。其二,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程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王晓峰,2014)。其三,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学校各方面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条件保障状况落后,体育师资力量极度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在组织建制、场地建设、器材配备、网站建设等方而,未达到上级考核文件的要求;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未开足体育课时数,二是公共体育课程排课工作受师资、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徐京朝、孙宇,2014)。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学者们归纳为:其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体育课程强调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强调学习内容的多样化,所谓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就是一年级继续保持传统体育课程中的田径、体操;二年级开设选修内容:武术、贻拳道、乒乓球、健美操、足球、排球、篮球等项目,鼓励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引人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
学习的兴趣;增加体育理论课(每学期4学时),一年级开设体育健康理论课,二年级开设奥
林匹克知识讲座、体育运动赏析、专项课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沈洋,2012)。其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是灵活的、变化的和不断创新的,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性地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注重培养能力,塑造高素质的复合人才(高锐,2006)。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4.1 选题意义
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公共基础课与学生未来岗位的关系开始被课程专家与高职院校教师所关注,职业导向开始进入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也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要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的观点得到了许多认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其课程目标能否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如课程建设理念不清晰、课程教学模式保守等问题,同时还由于现在积极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时间受到削减,体育课程时数不能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指导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2 研究价值
“高职性”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中依据的价值特性,在满足社会服务价值为主导的前提下,“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体现了高职公共体育课程能为企业提供有着良好职业体能和素养的员工,能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丰富企业的文体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企业持久健康地发展。高职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既体现了高职体育的特点和功能,也符合高职学生未来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体育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把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转化为学生需要,促使高职体育课程走上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 课题理论依据
强化体育课教学,是十八大三中全会的战略要求,其终极目标是遏制学生体质下降。高职学生由于顶岗实习的任务过重,学生在校时间受到削减,其体育课学时数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强化体育课教学的效果不会很好。了解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新措施、新途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这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此《意见》在教育界、体育界均引起了极大关注,业界在期盼《意见》改变我国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同时,也希望这次改革能见到显著效果。 2.2 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目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找寻其在课程结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厘清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中专公共体育课程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共性及差异,提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设想与构思,以期通过该研究能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3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程条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效果五部分内容来展开研究。 2.3 研究假设
假设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其职业特点,因此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必须符合其职业特点。 假设二:目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
假设三:通过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可以使其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 2.4 创新之处 拟创新点一:以体育教学科研为先导,以发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所需具备的职业身体素质为突破点来调整其课程内容,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1-2项健身运动的手段与方法,还能较好掌握1-2项与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拟创新点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有两学期的公共体育课程,总学时数并未达到108学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过重,学生在校时间受到削减所致。因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可以推行3年“一惯制”的教学模式,其课程组织形式除了有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外,还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设,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学生可以获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学分。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 研究思路
本研究拟遵循理论演义—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修改验证的基本思路。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综合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资料,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实证依据。运用管理学和运筹学理论,通过系统分析以及规划论和决策论等,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座谈会以及专家访谈咨询,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 3.3 技术路线 3.4 实施步骤
本课题拟定研究时间是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整理已有研究成果(2016年10月、11月) 第二阶段:实证调查(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 第三阶段:处理调查数据(2017年3月至5月)
第四阶段:撰写调查报告和理论文章(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 第五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与鉴定(2018年1月到3月) 主体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