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
技术指导意见
为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植保防灾减灾科学化水平,特制定该意见。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更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重发频发,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现有监测预警能力难以适应病虫害重发频发的新形势,测报信息服务水平难以适应病虫害防控工作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设完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植保防灾减灾水平。
(一)加强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四化同步”战略,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现代植保体系和信息化手段作支撑。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加强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田间监测网点,提升现代新型测报工具装备水平,加快建设重大病虫害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平台,是建设现代植保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病虫害监控能力的重要手段。农作物病虫害此起彼伏、暴发区域千变万化、防控措施日新月异,只有全面准确地对其发生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才能进行科学决策和组
织有效防控。加强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控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迅速组织和指挥防控行动,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是增强病虫测报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始终是农业发展中急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建立面向政府和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可使农业生产者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取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和防控技术,提高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覆盖面和到位率,增强植保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建设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享共建、分级管理”的原则,升级改造现有国家系统,开发建设上下贯通、左右相连、行业适用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平台。其中,省级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国家系统为基础,根据本省作物布局、监测对象和工作需要,重点增加相应功能模块,开发建设具有本省特色、与国家系统对接共享的省级系统,实现共建共享。县级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以国家和省级系统应用、监测网点管理等为重点,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县级植保信息化通用平台为基础,开发建设县级植保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同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统一规划、共建共享,既立足需求,又保持前瞻性,逐步开发、完善和推广应用病虫测报信息系统。
2.需求导向、面向应用。从工作实际需求出发,突出核心业务,服务病虫测报工作。坚持建设与应用同步,推动信息技术与病虫测报有机结合,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发展。
3.互联互通、促进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打通信息孤岛,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纵向互通,各级植保机构信息横向共享的互联互通共享机制。
4.加强管理、注重安全。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规定,强化系统管理和信息安全建设,确保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高效、系统运行稳定、数据信息安全。
(三)建设目标
围绕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及调度指挥业务工作,实施“互联网+病虫测报”战略,稳步推进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初步构架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与调度指挥框架体系,实现系统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到2025年,建成国家、省、市县、监测站点四级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信息共享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平台4.0,实现农作物病虫害数据采集自动化、监控预警智能化、预报服务多元化、测报管理规范化、决策指挥信息化,显著提升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指挥能力和病虫测报信息化水平。
三、建设内容
(一)重大病虫害监测物联网
1.配置监测设备。依托植物保护工程,进一步建立完善田间监测网点,配备智能化监测设备,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病虫害智能监测网。
2.构建应用系统。研制统一的物联网设备接入认证网关和数据接口,依托现有系统平台,开发智能设备联网运行管理系统,实现监测设备及其数据的接入与管理等功能,建设病虫测报物联网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
(二)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综合管理平台
1.系统升级改造。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升级改造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完善数据采集、查询、汇总等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与展示、地理信息系统分析(GIS)、考核评价、任务管理、系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