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内容摘要: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应合理地使用,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那种为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思想要不得。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信息容量创设情景 情感互动 思维单一化 教学流程 本体地位 介入时机 服从目标 促成知识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重要意义:

1.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 2.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3.可以动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参加语言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识记感性材料。 4.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言语操练和开展课外讨论活动。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应用原则:

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2、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多媒体可以起到展示或演示“具象”的作用,这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又不能单纯用计算机来替代学生的想像。所以,如何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无疑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多媒体的使用要能够适应并与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而且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要建立在语文教师对多媒体掌握的水平、接受的程度及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5.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全面补充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教改的热点,它以生动、形象、易被感知的优势,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使得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这还得我们的语文教师作更多地学习和尝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我也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一些尝试,尝到了许多甜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对于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莫过于要将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切莫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把语文多媒体教学搞成多媒体\展示\课,而应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合理的运用。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一起调动起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仅如此,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因为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增多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课堂的密度,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使用课件,让课题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这样在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其次,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现在农村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如在讲《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就可以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这时,学生们定会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府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我随后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就是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徜徉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为一种从传者到受者之间含带信息的物质工具,多媒体的种类较多,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有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有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有交互媒体,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这就要求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但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产生不好的效果:

首先,使用不当妨碍师生情感的互动

语文课的魅力在于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思维,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而不当的媒体使用使语文课这一充满人性的特点荡然无存。有位老师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采用了很多有关园林的图片。上课时老师忙于让学生观察园林的图片,在讲台上认真地操作着多媒体,一遍遍地演示着图片,老师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师生之间没有了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对话”都已被冷冰冰的多媒体取代,又怎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其次,使用不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化

现在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选定的,使用的素材也都是教师自己去搜集的,这就等于教师在课前就已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笼子”,课堂上老师就是要花时间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这个“笼子”,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思维行为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毫无个性可言,思维也是被动的。比如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等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但如果老师认为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去模仿,让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就算是成功了,那就形成了思维的单一化。学生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难道一句话一段文字就只有一种读法吗?我们怎能将机械化的东西强行施加给学生呢?

第三,使用不当导致课堂教学流程的僵化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每一堂课实际上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这就给课堂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此,我们在上课时会发现精心打造的教案到了课堂便有点“力不从心”;而也正是由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却异常地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现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固定程序,僵化了原本灵动的课堂。有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原本设计得很好,准备先请学生在读课文后找出刻画费利浦夫妇性格特征的语段来读一读,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这几段文字。但在实际教学时没想到请到了一位偏不按老师的意图读课文的同学,这个同学找了一段老师认为根本不重要的话,这下,老师可急坏了,想方设法准备把这位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上去,真可谓手忙脚乱。实际上,这位学生找的那一自然段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正是描写人物性格的重点段落,而老师却一味的让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走,这样还是灵动的课堂吗?任何程式化的僵化的课堂教学都将是失败的。

第四,使用不当会弱化教材的本体地位

语文书上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编辑而成的,其系统性、序列性、科学性是其它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在时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从上课到下课,文本都由多媒体加以演示,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上显示,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思维是跟着屏幕上的内容变化而变化。一节课下来,连书角都没翻动一下,在这样的课堂里,教材已是纯属多余。不可否认,演示屏幕上的内容是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这毕竟不是原汁原味,已经过了老师的加工。语文是人文化、情感性极强的科目,新课标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细细地把玩文本,才可能领略文中的奥妙,体会文章的感情。教学中只有做到了以本为“本”,学生才可能和这些艺术大师们的丹青妙笔展开真正的“对话”。如果单纯为了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势必会画蛇添足,弱化教材的本体地位。那么如何发挥多媒体优势、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呢?

我认为首先要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一般地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介入多媒体,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如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中,可以把“甲骨文”、“竹简”、“木牍”、“书”、“视盘”、“缩微图书”等,用图片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些涉及历史文化、著名人物、事件等,应用信息技术时,可以用意境深远的图片配以名人名言,加强教学效果。如《三峡》课文组织学习时,可以用李白的《静夜思》来突出乡愁,使学生感悟游子思乡的复杂心理。

其次选用多媒体,首要原则就是媒体要服从于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制订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为之服务的电教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以便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

生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内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诸方面得以和谐发展。例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可用课件展示动、植物异养和自养的示意图,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

第三,运用多媒体还应注意启发学生的联想促成知识的运用。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笔之“点”的利用,即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找准课文的中心词句,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的奇思异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在教学时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运用多媒体还应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为了跟形式应付检查而简单地堆砌、滥用;也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让现代化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与学生紧密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巨大的魅力。但如果把握不好,流于形式,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个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其要领,经过思考,确定本堂课需要使用的多媒体,需在那些环节使用多媒体,切不可简单地堆砌、滥用。那种为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思想要不得,不能因为赶时髦而滥用,要真正达到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效果。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内容摘要: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应合理地使用,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那种为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思想要不得。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信息容量创设情景情感互动思维单一化教学流程本体地位介入时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kcst8csjd0vngk58yua7wp9920csk00zs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