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反思
(一)探究材料的结构性是学生认识科学概念的基础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它包括“承载信息、组合活动、丰富思维等多重作用。材料的结构性表现在课堂中,不该是简单地为了便于牵着儿童的鼻子发现一定的科学概念,而应能多方面地启迪、诱导、支持、帮助学生主动、能动地去探索。
“典型的材料要能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提升科学概念与自然现象间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取对事物的完整、真实的认识;探究材料及其结构应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发,以适应不同经历的学生产生多种发展或结果,使学生们在讨论中发展心智。”
在本课中,选取了两组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每份材料都为概念的呈现和建构发挥着作用。第一组实验材料是两个塑料杯子,一个底部有洞,一个底部没有洞,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以后,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这便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争论的契机,学生在讨论纸为什么没湿的过程中为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个实验,用去底的塑料杯扣在水面的乒乓球上,乒乓球会被压在水底的位置,材料的设计很好地说明了证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让小球在水中,到水面上来,学生既可以斜一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又可以拧开杯盖让空气跑出来,还可以
用手压住瓶口放一部分空气出来……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和科学性,使实验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启迪、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智慧。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
帮助儿童获得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科学概念,就是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正确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占据着空间,其他物体就进不到这个空间里去;只有空气出去,腾出空间,其他物体才能进到这一空间里去。怎样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一科学概念,
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用杯底塞纸的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可能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
2、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证明是空气占着瓶子、杯子的空间,使小球能呆在水底、使纸不湿。
3、通过让小球到水的中间,到水面上来的实验,认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空气不让出空间,水进不去。
最后,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暖水袋问题。在这个概念支持下的三个教学部分都有着各自的概念内涵,形成一个由科学概念穿联系起来的活动链,在活动链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充实、覆盖、拓展、
深入和完善,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三)在探究中注重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科学课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究中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引领学生用科学、严谨的思维来更好地驱动、发展他们的动作技能,促使学生的探究技能综合提高。本课,在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思维的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杯子底下塞纸的实验引起学生的争论和猜想,可能是空气的原因使纸不湿,空气看不见,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刚才的想法,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后,再根据你对空气的新的认识,进一步猜想怎样让小球到水面、到水中间,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用学生内在的、广泛深入的思维活动牵动他们外在的、有效的行为;用外在的,有效地行为开启他们更广泛的深入的内在思维活动。三次的猜想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通过学生一步步的猜想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层层深入,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提升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己对空气性质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本课通过有结构材料的选择,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在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渗透了一种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