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解析】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 发生的行为。
10.C【解析】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1.C【解析】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
12.D【解析】根据替代性强化原理,当儿童发觉“坏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场时,为了避免 这种不良后果,自己也会远离破坏性行为。
13.B【解析】食物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属于先天的本能反应,因此食物是无条件刺激,唾液是 无条件反应。
14.D【解析】快乐和兴趣是两种最基本的肯定情绪。
15.A【解析】智力也称一般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16.B【解析】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 17.B【解析】教师在保教结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8.D【解析】幼儿园活动室的布置要遵循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美观、经 济的原则。
19.A【解析】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想象,到 1.5 岁以后开始出现想象的萌芽。
20.B【解析】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 特征。 二、名词解释
1.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 fc1 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 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直观形象法是指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获得表象 和直接经验的方法。
3.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 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4.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 现。 5.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6.洛克的“白板说”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他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的一 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扼杀; (2)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 (3)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 (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6)对环境的依赖性大; (7)个别差异性显著。
2.(1)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 (2)侵犯学生的入学权; (3)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4)随意开除学生。
3.(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4.(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 (2)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3)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 (4)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5)运用适宜反馈激发幼儿的
46
学习动机。
2.(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活动积极;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2)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3)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4)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6)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十二)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教育部 1951 年制订《幼儿园暂行规程》 ,将幼稚园改名为幼儿园。 2.D【解析】使用排除法可选择保育工作要求“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化” 。 3.D【解析】戈尔曼最早提出情商的概念。
4.C【解析】 “培养儿 fc1 童活泼开朗的性格”属于德育范畴。
5.A【解析】机械识记指主要依据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6.B【解析】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来体现的。
7.C【解析】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8.C【解析】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 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9.D【解析】语词逻辑记忆也称逻辑记忆或词的抽象记忆等,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 果为内容的记忆,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10.C【解析】新生儿的听力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提高。
11.A【解析】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12.C【解析】幼儿 5 岁以后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13.D【解析】儿童因为长期精神压抑或紧张而导致厌食、自闭、孤独等症状,这是由于儿童 心理上积聚的能量得不到及时发泄所致。
14.D【解析】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
15.B【解析】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 学习。 16.C【解析】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 心问题。 17.B【解析】由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会出现“好心帮倒 忙”的情况。 18.A【解析】玩沙和玩水既可以锻炼幼儿的感知觉能力,又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属于感觉运动游戏。
19.D【解析】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20.D【解析】知觉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
1.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
2.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 境,也包括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 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3.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 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 动、活
47
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 方面的要求。 4.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 救的法律制度。
5. 巴布金反射指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 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6.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 fc1 ??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 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2.(1)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素质; (2)把幼儿健康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 (4)尊重幼儿人格,不要妄下结论; (5)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3.(1)婴儿期(0~1 岁),也叫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 个月);婴儿早期(1~6 个月);婴儿 晚期(6~12 个月)。 (2)先学前期(1~3 岁),也叫幼儿早期。 (3) 学前期(3~6 岁), 也叫幼儿期。 包括幼儿初期(3~4 岁); 幼儿中期(4~5 岁); 幼儿晚期(5~6、 7 岁)。 (4)学龄期(6、7~18 岁)。包括学龄初期(6、7~11、12 岁);学龄中期(11、12~14、15 岁); 学龄晚期(14、15~17、18 岁)。 4.(1)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 (5)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2.(1)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2)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3)注重感官教育; (4)通过“工作” ,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5)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对儿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护; (2)对其行为多予以积极评价,并教会他们对他人评价做出更积极的解释; (3)学会对失败和挫折进行合理的自我归因,不要完全否定自我; (4)多选择同自己年龄、性别、职业、能力、态度和经济社会地位相近或相似的人进行社 会比较; (5)多出现在能显示自我真实价值和品质的场合,以获得正确的信息反馈和评价。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十三)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裴斯泰洛齐是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
2.D【】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 一种活动中去。 3.B【解析】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4.C【解析】婴儿刚出生时各项感觉能力都很弱,其中味觉是最为发达的感觉。
48
5.B【解析】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
6.B【解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
7.C【解析】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一个重要渠道。 8.A【解析】老师正确的做法是立即让学生去喝水。 9.B【解析】我国幼儿园管理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责。 10.B【解析】言语开始萌芽一般发生在婴儿满半岁以后。
11.D【解析】新生儿听觉有一定偏好,一般来说,新生儿爱听高音调的声音。 12.C【解析】教幼儿认识简单的字不是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13.B【解析】此时教师应该察看小明是否受伤,同时不制止他哭,让他把内心的恐惧发泄一 下。 14.B【解析】成人应留心幼儿自我中心言语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幼儿的自言自语去观察 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使其发展成为真正的外部语言。 15.A【解析】青春期被称为“第二断乳期” 。
16.D【解析】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
17.B【解析】新生儿动作发展遵循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原则。
18.C【解析】意义识记,指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故也称理解 记忆。 19.C【解析】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属于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20.C【解析】儿童 3 岁的时候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二、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 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 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4.幼儿园是对 3~6 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
5.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中与一定阶段的年龄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一般的、典型的心理特 征,称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6.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 (2)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3)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 (4)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保育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 成长的现象; (5)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4.(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好冲动; (5)模仿性强。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普及幼儿教育,建立中国化和平民化的幼儿教育;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3)创立培养幼儿师资的好方法——艺友制。 2.(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49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幼儿 园与家庭的配合中,教师要坚持尊重家长、确立家长主体地位的原则,和家长相互支持、相 互配合,从而达到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在小王老师和小张老师看来,教师是教育的权威,家长则是受教育者和受指责者,是 幼儿园命令的执行者。 其实质是否认了园所与家庭的伙伴关系, 否认了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 教育主体。因此,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时应遵循的原则有: (1)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 (2)注意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3)开拓家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十四)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 “南陈北张”是指南京有陈鹤琴,北京有张雪门。
2.D【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 观察、记录和评价的方法。
3.B【解析】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4.A【解析】粘液质是以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为特征的。 5.B【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 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6.D【解析】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7.D【解析】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C【解析】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
9.B【解析】学前教育应注意与小学的衔接,并应避免出现小学化的倾向。 10.D【解析】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 ?? fc1 ?、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11.A【解析】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12.C【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 案。 13. A【解析】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14.B【解析】学前期(3~6 岁),也叫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 岁);幼儿中期(4~5 岁);幼 儿晚期(5~6、7 岁)。
15.B【解析】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6.C【解析】婴儿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17.A【解析】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 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18.D【解析】1904 年 1 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学前教育机构为“蒙养院” 。 19.B【解析】注意是影响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现象,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20.C【解析】此时期幼儿使用的句型主要是单词句。 二、名词解释
1.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 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 情况。 2.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