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
改革与挫折练习人民版必修2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4·山东省威海市模拟)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 )
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B
2.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 )
A.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D.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
解析: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无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项。
答案:A
3.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在地方取消统一的党委会,分别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该措施( )
A.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削弱了苏共对经济的领导 C.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 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党委会的设置破坏了党的统一领导,隔断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工农业生产的混乱,C项正确;两个党委会的设置无法体现冲击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4.(2024·山西灵丘一中期中)下列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无关的是( )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倡种植玉米 B.撤销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的自主权
解析:为了解决粮食危机问题,赫鲁晓夫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并鼓励垦荒种植玉米,A项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但是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赫鲁晓夫并没有撤销集体农庄,而是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力,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拉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在工业方面,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故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5.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建设上急功冒进 C.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D.赫鲁晓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据材料“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实事求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功冒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说明赫
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改革急功冒进并非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6.阅读下表,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
时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8.4% 7.4% 4.4% 3.7% 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4.1% 2.5% 1.7% 1.1% A. 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是战略进攻 B.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农业成绩落后于前任 C.农业领域提倡种植玉米的做法效果不明显 D.没有彻底的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工业与农业的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均是正数,说明工农业均有增长,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成就不明显,B项错误;提倡种植玉米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不足,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致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放缓,使苏联一步步陷入困境,D项正确。
答案:D
7.(2024·黑龙江牡丹江九中期末)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因此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选A项。
答案:A
8.当1985年3月11日他上台的时候,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许多苏联的老领导包括葛罗米科都说“我们对于这个国家已经没办法了,你年轻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你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