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
(一) 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特点:A整体性 ;B有限性 ;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
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
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旅游活动) 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1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狭义: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12、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化合物随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形成的复杂体系。
13、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植物的次
- 1 -
生物质产生与动物的解毒机制协同进化)
14、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15、可动连锁种:能够从群落中的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另一丛或另一株植物运动,从而成为群落植物生存繁衍因素的动物种。
16、核心共生种:是指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生存的关键性植物种。
17、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局限性(其他因子:生活史、自然资源的分布、遗传变异、群落共存)
18、种群脆性分析: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系统和综合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建立最小生存种群,使该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
19、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在传播能力上或定居能力上的差异和岛屿隔离程度相互作用引起的现象,其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的距离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20、面积效应:面积越大,种群越大,种的绝灭率随岛屿面积的减小而增大的现象。
21、物种平衡数目: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时的物种数目
22、周转率:平衡状态下,在数值上等于当时的迁入率或绝灭率的种类更新的速率
23、半岛效应:群岛通常比同等大小的陆地具有更少的种,且物种的丰富度常从半岛的基部到顶部呈下降趋势。
24、样本效应:一个10km2的保护区,开始时可能会失去100km2的生境中所见到的每10个物种中的3个,这种最初的排除作用为样本效应。
25、监禁种群:濒临物种的恢复常将物种残存的个体人工饲养起来,待这些物种的数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是否野化和放归自然,这样的种群。监禁种群特点:寿命长;死亡因素低;遗传衰退力大但潜力高;建群效应弱;“野性”差。
26、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①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②贡嘎:风停止了脚步 ③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 ④梅里:雪神的仪仗队⑤黄山:上帝的盆景 ⑥稻城三神山:香格里拉的地标 ⑦乔戈里:遥远的秘境 ⑧冈仁波齐:众神的居所 ⑨泰山:华夏的图腾 ⑩峨眉山:从盆地升向天庭
27、中国最美的五大湖:①青海湖:陆心之海 ②喀纳斯湖:上帝的调色板 ③纳木错:与神耳语的地方 ④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 ⑤风雅西湖
28、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①雅鲁藏布大峡谷②金沙江虎跳峡 ③长江三峡 ④怒江大峡谷⑤澜沧江梅里大峡谷 ⑥太鲁阁大峡谷 ⑦黄河晋陕大峡谷 ⑧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⑨太行山大峡谷 ⑩天山库车大峡谷
29、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①天山雪岭云杉林 ②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③尖峰岭热带雨林 ④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 ⑤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 ⑥轮台胡杨林 ⑦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⑧荔波喀斯特森林 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
- 2 -
⑩蜀南竹海
(二)知识点
1、自然资源按固定特色分:有限资源、无限资源 2、自然资源分类: 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 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
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
3、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4、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5、国际上的保护区类型:自然保护区|||荒漠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纪念)保护区、生境|||物种管理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
6、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标准:① 典型性、② 自然性、③ 稀有性、④ 脆弱性、⑤ 多样性、⑥ 面积的大小、⑦ 科研的潜力、⑧ 感染力、⑨ 潜在的保护价值、⑩ 有效性
7、自然保护区的分级: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世界保护区 8、自然保护区的命名:
① 双名制:国家级:省、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方级:省、地名+自然保护区
② 三名制: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护区 (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9、生物圈进化的重大事件:
① 单级生态系统——生命的产生,原始异养生物和原生环境 ② 二级生态系统——20亿年前绿色藻类产生 ③ 三级生态系统
④ 人类产生——地球生物圈演化的质变
10、种群脆性分析的三个方面:PP:环境表现型、E:环境(生境数量,生境质量)、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PP与E相互作用的产物)
11、两种灭绝的过程:① 确定性灭绝:森林砍伐和冰川作用、② 随机性灭绝:被削弱的种群面临的绝灭危险将大大升高;种群越小这种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脆性越大
12、种群的绝灭过程分析:绝灭环、反馈环、反馈系统、环境变化
13、环境随机性:N:种群大小、 Ne:有效种群大小、 r:种群的增长率、 Var(r):种群增长率的变异、 D:种群分布范围
R绝灭环(环境干扰):Var(r)的增大和N的偶然性减小,使种群在面对
- 3 -
进一步的环境干扰显得更脆弱,进一步导致var(r)增大
D绝灭环:N减小和var(r)增大改变种群的分布,斑块状分布,种群在空间分布上的碎裂,对种群有许多不利因素
F环与A环:种群的Ne减小到足够严重的程度,2个基于遗传学的绝灭环将被启动,它们都是遗传漂变增加和杂合性与遗传变异丧失的结果
14、八个生物地理界:①新北界、②古北界、③非洲热带界、④印度马来亚界、⑤新热界、⑥大洋洲界、⑦澳洲界、⑧南极界 (中国:②④之间,②为长白山④为台湾省)
15、中国保护区类型划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①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②野生生物类:野生植物类型、野生动物类型; ③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
16、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 、物种基因库 、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公众教育的博物馆、旅游活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17、自然保护区的优劣比较:①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②保护区的大小:物种越多,面积越大 ③其他指标(物种数的大小):圆形保护区较其他形状好;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其相同面积的几个小的隔离状的好;小面积连接的比相同面积相分离的好;相近的比分离的疏远的好 ④保护区划面积注意的问题:确定面积(最小),必须能维持群落类型。
18、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前提:①是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时间需要满两周年;②是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一般要大于10000公顷;③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要有典型意义或特殊价值。
19、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
伦理(规范)原理 ①伦理基础: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组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固定的生存权利;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②伦理的原理: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生态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
功能原理 ①进化原理(核心是物种):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关键种的灭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广泛适应性物种的引进可能会减少多样性 ②生态学原理:生态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其规模的大小;爆炸减少多样性;种群的存活能力依赖其种群的大小;自然保护区对于大的稀有生物存在内在的失去平衡的危机。
20、物种与面积关系的解释——3种学说:
①生境多样性学说: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呈正相关;面积与生境多样性呈正相关,生境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②被动样本学说:岛屿生物类群可看作是来自种源生物群落的子集或样本;物种丰富度是取样面积和频度的函数。
③动态平衡学说:物种丰富度完全取决于迁入与绝灭(生物地理学理论主要内容)
21、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发展过程:(四个阶段) ①法律保护阶段:保护区处于自然存在状态
- 4 -
②保护阶段:法律上、管理上起保护作用。如雾灵山、乌岩岭和黑石顶等处于这一阶段。
③保护与发展相结合阶段:由单纯保护向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④保护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阶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山区半山区的开发;2.一个地区或一类资源的开发;
22、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②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的保护区更好 ③对于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距离越近越好 ④自然保护区之间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 ⑤避免半岛效应,自然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23、岛屿化后果表现:①样本效应的降低 ②短期的岛屿化效应 ③长期岛屿化效应 ④动物区系的崩溃(大多是体型大或高营养级的物种);岛屿化对策:斑状动态学(关注隔离区内部的迁入与绝灭)确定“最小动态面积”进行更多研究。
24、物种进化趋势:物种的绝灭伴随着新种的产生;物种的形成需要最小面积;新种形成的停顿;人类防止物种绝灭而采取的种种调解和措施理论上将成为新种形成的阻碍。
25、中国自然区系统:①东北山地平原区:长白山、向海、扎龙、丰林自然保护区 ②蒙新高原荒漠区:巴音布鲁克、喀纳斯、雪岭云杉自然保护区 ③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雾灵山(河北,猕猴北限) ④青藏高原荒漠区:珠穆朗玛峰 ⑤西南高山峡谷区:卧龙、唐家河、高黎贡山、九寨沟、白马雪山、贡嘎、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⑥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神农架、八大公山、梵净山、太白山、金佛山、衰牢山 ⑦华东丘陵平原区:鼎湖山、万木林、格氏拷、武夷山、天目山、蟒山 ⑧华南低山丘陵区:西双版纳、大田、东寨港、五指山
26、人类控制生物圈的可能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对生物圈的适应——人不能脱离生物圈
人体及生理功能具有忍耐限度,地球臭氧保护作用 人体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分布存在适应性 ② 人对生物圈的改造
劳动改造物质存在形式,扩大对生物圈的适应范围 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自觉的调节与控制 ③ 人对生物圈的控制——逐步具备局部控制 确立正确的控制目标
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反应的优化结构 26、自然保护区管理上的几个认识问题 Ⅰ、保护与措施的关系:
保护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任其发展,原封不动的保护 或 保护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使自然综合体向一定的方向发展。两者如何理解?
(保护——认识——利用),采取一定适当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自然综合体出现演化衰退现象——人工恢复——原有植被?改变成风景林?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