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历史进程
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
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
升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历史进程:①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
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
②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
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④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
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⑤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景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①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
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②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③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④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和相关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
区别:① 时代主题不同
毛泽东思想所处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处的时
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② 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
毛泽东思想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即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③ 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
论等,其主题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同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① 理论渊源相同:都是马列主义 ② 哲学基础相同: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 价值取向相同:都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价值取向,把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作为价值目标
结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① 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② 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
③ 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 ④ 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灭两极分化,最总达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 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⑥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⑦ 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发展
第二单元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纲领:
①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
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对于封建时代创
造的文化,应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
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基本经验:
① 坚持马列主义,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②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
③ 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④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经验
历史必然性:
①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
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②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处于领
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③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际富强、民族振新,我国新民
主主义社会必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历史经验:
①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②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 用和平方式改造;
3. 探索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
① 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
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要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农业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② 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
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级;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统一战线中如何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5. 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评价
正面评价: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
经验: ①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②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 用和平方式改造;
负面评价:①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上的选择过于简单; ② 在公有制形式上的选择上过于简单;
③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④ 改造完成后对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性缺乏认识。 总结: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线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造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活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积极的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中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总的来说,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对苏联经验必须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其中这一阶段包括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二)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三)正确分析和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其中,党的八大是最需要注意的。
(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方针和观点。 第一阶段,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阶段,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第三阶段,八大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着眼点放到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第四阶段,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分为四个方面:“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思想;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的思想最后是关于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管理制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到来之际,围绕着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子这个战略课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富有成果的探索,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提供了初步而可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