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矿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对井田范围内采掘工程可能揭露的所有平均厚度在(0.3m)及以上的煤层,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和邻近生产矿井资料等进行建井前突出危险性评估,并对评估为有突出危险煤层划分出突出危险区和无突出危险区。
建井前(评估)结论作为矿井立项、初步设计和指导建井期间揭煤作业的依据。
按突出矿井设计的矿井建设工程开工前,应当对首采区内评估有突出危险且瓦斯含量大于等于(12m3/t)的煤层进行地面井预抽煤层瓦斯,预抽率应当达到30%以上。
非突出矿井升级为突出矿井时,必须(编制矿井防突专项设计)。 新建突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不得低于(0.9)Mt/a,且不得高于5.0Mt/a。
新建突出矿井第一生产水平开采深度不得超过800m,生产的突出矿井延深水平开采深度不得超过(1200)m
突出矿井应当有效防范采掘接续紧张,根据采掘接续变化,至少每年进行(1)次矿井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以下简称“三量”)统计和分析。
矿井瓦斯地质图更新周期不得超过(1)年、工作面瓦斯地质图更新周期不得超过3个月。
容易自燃的突出煤层在无突出危险区或者采取区域防突措施有效的区域进行放顶煤开采时,煤层瓦斯含量不得大于(6)m3/t。
掘进工作面与煤层巷道交叉贯通前,被贯通的煤层巷道必须超过贯通位置,其超前距不得小于(5)m,并且贯通点周围10m内的巷道应当加强支护。
突出矿井的所有采掘工作面使用安全等级不低于(三级)的煤矿许用含水炸药。 出煤层任何区域的(任何)工作面进行揭煤和采掘作业期间,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突出煤层的掘进工作面应当避开邻近煤层采煤工作面的应力集中范围,与可能造成应力集中的邻近煤层相向掘进工作面的间距不得小于60m,相向回采工作面的间距不得小于(100m)。
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的进、回风巷内,以及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采区回风巷及总回风巷,应当安设全量程或者(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的进风巷内甲烷传感器应当安设在距工作面10m以内的位置。
煤层瓦斯压力达到或者超过(2MPa)的区域,以及施工钻孔时出现喷孔、顶钻等动力现象的,应当采取防止瓦斯超限和喷孔顶钻伤人等措施或者使用远程操控钻机施工。
突出矿井井下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明火作业时,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经(矿长)批准,且停止突出煤层的掘进、回采、钻孔、支护以及其他所有扰动突出煤层的作业。
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应当每季度至少1次到现场检查各项防突措施的落实情况。矿长和总工程师应当每月至少(1)次到现场检查各项防突措施的落实情况。
防突措施竣工图应当有平面图和剖面图。采用顺层钻孔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的,必须及时核查分析,绘制平面图,对钻孔见岩长度超过孔深(五分之一)的,必须对有煤区域提前补孔,消除煤孔空白带。
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等参数的测试点在不同地质单元内根据其范围、地质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和条件分别布置;同一地质单元内沿煤层走向布置测试点不少于2个,沿倾向不少于(3)个,并确保在预测范围内埋深最大及标高最低的部位有测试点。
防冲击地压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2018年5月2日印发,自2018年(8-1)起施行。
冲击地压发生存在各种类型,并且分类方法较多,但是从防治角度来讲,应以诱发冲击地压的(主控因素)为主,以此来进行冲击地压分类。
冲击地压区域防范属于冲击地压防治前瞻性工作,其重要作用是对后期(局部冲击地压)起到预防,该体系应用规划性强。
分区管理,是指根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对划定的无、弱、中、强危险区域进行监测、防治、管理上区别对待 一个矿井所采煤层中只要有(1)个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则该矿井应界定为冲击地压矿井。
防冲培训制度,(每两年)对相关人员至少组织一次防冲知识培训,培训可采取外派学习、专家讲座、岗前培训、安全专题教育等形式灵活开展。
矿井防冲队伍人数要求,是指矿井日常因冲击地压需要开展的监测、防治工程必须有(专职队伍)可调度并执行。 (安全防护)是指避免因冲击地压造成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完善压风自救系统、人身防护、设备固定、加强支护等。
(采掘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可由煤矿组织开展,评价报告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综采液压支架的使用,采煤工作面支护强度的提高,冲击地压造成的井下破坏大部分由工作面转向巷道。据统计,(90)%以上的煤矿冲击地压发生在巷道中。 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
冲击地压煤层应当严格按顺序开采,不得留(孤岛煤柱)。
冲击地压煤层开采孤岛煤柱前,煤矿企业应当组织专家进行防冲(安全开采论证),论证结果为不能保障安全开采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开采属于具有潜在冲击危险的(无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应对开采煤层进行冲击倾向性鉴定及冲击危险性评价,并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应力集中区内不得布置(2)个工作面同时进行采掘作业。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应力集中区内采煤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350)米时,必须停止其中一个工作面。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 下列哪种方法是区域性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合理确定开拓布局和开采方法)
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几秒到几十秒,难已事先准确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强度是指冲击地压的(突发性)。
浅部冲击是指发生在煤壁(2-6)m范围内的冲击地压。
煤粉监测采用小直径钻头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接近或超过(临界值)时,判定为有冲击危险。 微震是指采动引起(岩体破坏)时产生的动力现象。
冲击地压是(矿山)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释放而产生的以突然、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42~50mm的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动力)效应,鉴别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
记录钻孔时所发生的(动力)效应,可更加准确地判断危险位置。
先采的解放层必须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选择无冲击倾向或(弱)冲击倾向的煤层。 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列入矿井年度(安全生产)费用,应保证足额提取和使用。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同一区段应力集中影响范围内,不得布置(2个)工作面同时回采。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停产3天以上的,恢复生产的前内(一班),应鉴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掘进工作面迎头要安设保护网,并采取固定措施,防止迎头(片帮)。
安全生产标准化
一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分( 90分以上 ) 二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分( 80分以上) 三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分( 70分以上)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部门原则上应在收到煤矿企业申请后的(60)个工作日内完成考核定级。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实行有效期管理。一级、二级、三级的有效期均为(3)年。
因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被撤消等级的煤矿原则上(1)年内不得申报二级及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煤矿应加强日常检查,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面的自查。
一级井工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通风、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部分的单项考核评分均不低于(90)分。
一级井工煤矿正常工作时单班入井人数不超过(1000)人。
二级井工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通风、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部分的单项考核评分均不低于(80)分。
安全规程
煤矿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 煤矿必须建立矿井安全避险系统,对井下人员进行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培训,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 闭坑前,煤矿企业必须编制闭坑报告,并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煤矿发生事故后,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矿长)负责抢救指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煤矿企业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矿长)必须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组织、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煤矿事故的能力。
入井 ( 场 ) 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穿带有(反光)标识的工作服。入井 ( 场 ) 前严禁饮酒。
煤矿必须建立入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必须掌握井下(人员)数量、位置等实时信息。 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标识卡和矿灯,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
井工煤矿必须制定停工停产期间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矿井供电、通风、排水和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落实(24)h值班制。复工复产前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健全规章制度,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储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并定期检查补充。 国家实行资质管理的,煤矿企业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机构为其提供鉴定、(检测)、检验等服务。
矿井闭坑报告必须有完善的各种地质资料,在相应图件上标注采空区、煤柱、井筒、巷道、(火区)、地面沉陷区等,情况不清的应当予以说明。
煤炭生产与煤矿建设的安全投入和职业病危害防治费用(提取)、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煤矿企业在编制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建设计划时,必须编制安全技术与职业病危害防治发展规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双预控
问题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 风险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效果验证与更新 ) 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可以不考虑的因素为(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底蕴) 事故预防措施应坚持(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
作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安全监控系统)是发现系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手段。 在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中,(人的因素)占有主要地位。 危险度是由(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决定的。 以下不属于危险源辨识主要方法的是(风险矩阵法)。 风险的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风险的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 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一通三防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的单位是(m3/t)。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的测定内容为(甲烷、二氧化碳)的浓度。 下列不属于外部漏风的地点是(采空区)。 采空区和不用的通风联络巷必须(及时封闭)。
赋存在煤层孔隙中的游离瓦斯所表现出来的气体压力是(煤层瓦斯压力)。 当煤的孔隙率相同时,游离瓦斯量与瓦斯压力成(正比)关系。 下列不属于灌浆防灭火材料的是(砂粒)。
引起煤矿硅肺病(矽肺病)的根本原因是(大量吸入含游离SiO2的岩尘)。 煤尘受热分解产生足够数量的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所需的时间称为(感应期)。 下列区域中,自然发火灾害占比最大的是(采空区)。
采煤工作面必须采用矿井(全风压)通风,禁止采用局部通风机稀释瓦斯。
采区开采结束后(45天)内,必须在所有与已采区相连通的巷道中设置密闭墙,全部封闭采区。
装有通风机的井口必须封闭严密,其外部漏风率在无提升设备时不得超过(5%),有提升设备时不得超过(15%)。 新安装的主要通风机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试运转和通风机性能测定,以后每( 5)年至少进行1次性能测定。 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必须装有反风设施,并能在(10min)内改变巷道中的风流方向。
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的总目的是 :“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 , 促进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 ,包括( 我国的领土、领空和领海)。 《安全生产法》规定 ,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在以下的单位中 , 除(交通运输)企业以外 ,都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实施监督管理,除了主动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外 , 建立(举报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