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总结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3.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人。 4.拉马克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和变异。 (4)适者生存。 6.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
(1)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2)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性
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8.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
断进化。
9.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10.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 11.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1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控制某性状的基因频率p(A)+q(a)=1,则该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的最大值为( ) A.0.25 C.0.75 答案 B
解析 Aa基因型频率为2pq,根据数学知识可知,由于p(A)+q(a)=1(定值)可知,2pq=2p(1-p)=-2p+2p,所以当p(A)=q(a)=0.5时,2pq有最大值,最大值为2×0.5×0.5=0.5。 2.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2
B.0.5 D.1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1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95
D.p=c时,F1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9答案 D
解析 A项,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比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B项,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
1111
的基因频率均为,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对应图中b点。C项,当
2424p=a时,由图可知,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11
a)=(1-a)(1-a),解得a=,F1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a=。D项,当p=c时,HH
392
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c=,则
34414122
F1中,HH=,Hh=,hh=,F1自交,其子代杂合子Hh=×=,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
99992997
=。 9
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__( ) A.1% 1.98% C.1% 1% 答案 A
解析 人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1%,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所以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X)频率为1%,正常基因(X)频率为99%,所以女性群体中携带者(XX)的比例为2×1%×99%=1.98%。
4.(2019·山东潍坊一中期中)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若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的显性纯合子,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48%B.32%C.24%D.16% 答案 B
解析 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的显性纯合子后,种群数量是原来的2倍,则原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变为原来的一半,即30%,a基因频率变为20%,新增的显性纯合子占种群的50%,新种群中A基因频率占80%,a占20%。子一代Aa=80%×20%×2=32%,故B项正确。 5.(2019·安徽合肥一中期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0%,aa个体为30%,乙种群:AA个体为36%,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甲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h
H
Hh
B.1% 0.99% D.1% 0.98%
D.若以甲种群为原始环境,则乙种群向基因A方向进化了 答案 C
1
解析 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50%,乙种群Aa=48%,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50%+20%×
21
=60%,乙种群A=36%+48%×=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等,说明甲、乙两种群生
2物无突变,自然选择作用相同,即环境基本相同,基因频率相同,所以没有进化。C正确。 6.(2019·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中)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 B.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D.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环境 答案 C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项错误。 7.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导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解析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果,C错误。
8.(2018·海南,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物种与乙物种可在捕食与被捕食中协同进化,B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
9.某昆虫的a基因是抗药基因,研究人员从农场的某昆虫群体中随机捕捉100只,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6、48、36。在使用农药杀虫的若干年后,再从该农场中随机捕捉100只该昆虫,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64、20、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a和Aa相互交配的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A基因频率从60%降至26%,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
C.抗药性昆虫数量逐渐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能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三种基因型频率均发生了变化,说明选择直接作用于昆虫的基因型 答案 BC
解析 Aa和Aa相互交配的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这是由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基因频率从60%降至26%,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B正确;选择直接作用于昆虫的表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错误。
10.(2018·福建惠安惠南中学月考)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个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C.在原鸡的驯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 答案 ABC
解析 长尾基因的出现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和短尾等不定向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A、B、C正确。 1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