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及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买这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65×5+45×5 (65+45)×5
(提问: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怎样?)学生计算验证;
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提问;假如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钱数吗?
要求:每一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板书:32×6+65×6 (32+65)×6
提问:既然这些算式每组得结果都相等,那么我们都可以把它写成什么?谈话:像这样得情况,是偶然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3.体验感悟。谈话:大家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服老师,看来,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小声地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出示课件)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你能想个办法,使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变
成能组成等式的吗? 4、揭示规律 二、巩固强化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你能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吗?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提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比较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