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 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4 )厘米,宽是( 3 )厘米,这张图片( 形状 )不变,大小( 变了 )。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3 1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 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 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16
4、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1) 因为6 :10 = ,9 :15 = ,所以6 :10 = 9 :15。
(2) 因为20 :5 = 4,4 :1 = 4,所以20 :5 = 4 :1。
(3) 因为5 :1 = 5,6 :2 = 3,所以5 :1 和 6 :2不能组成比例。
5、在2∶5、12∶0.2、31∶15 三个比中,与5.6∶14 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2∶5 )。
6、在比例里,两个( 外项 )的积和两个( 内项 )积相等。
7、如果A×3=B×5,那么A∶B= ( 5 ) ∶ ( 3 )。 8、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6 ) ∶ ( 24 ) = ( 5 ) ∶ ( 20 )。 6×20 = 24×5 可组成8个比例 9、根据3×8 = 4×6写成的比例是( 3 :4 = 6 :8 )、( 3 :
6 = 4 :8 )或( 4 :3 = 8 :6 )。可组成8个比例
10、甲数的25% 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 )∶( 1 )。
3535
17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ⅹ厘米。
36 24 = 24 ⅹ
36ⅹ = 24 × 24 ┈┈ 根据比例的基本
性质
36ⅹ = 576 ⅹ = 16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6厘米。
解:设梯形的上底是ⅹ厘米,高是Y厘米。
18 27 = 10 ⅹ 18 27 = 12 Y 18ⅹ = 27 × 10 18 Y = 27 × 12 18ⅹ = 270 18 Y = 324 ⅹ = 15 Y = 18
答:梯形的上底是15厘米,高是18厘米。 13、解比例
7194.51
ⅹ∶3 = ∶ = ∶
84x0.86
21
= ∶x 52
ⅹ =
ⅹ = 1.2
21 ⅹ = 1.6 2
18
331.3 ∶ x = 3∶12 ∶ x = 5%∶0.6 = 4818x 3.6
ⅹ = 3 ⅹ = 4.5 ⅹ =
0.26
14、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30,已知一个内项是10,另一个内项是( 3 )。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七)
主要内容
比例尺、面积变化、确定位置
学习目标
19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
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4、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5、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6、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考点分析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 =
图上距离,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
实际距离比例尺。
3、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倍数(n)放大或缩小到原的几分之一()后,放大(或缩小)后与放大(或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1(或1n2)。
4、知道 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5、根据物体的位置,结合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画的时候先按方向画一条射线,在根据图上距离找出点所在的位置。
6、描述行走路线要依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程。 典型例题:
例1、(认识比例尺)
王伯伯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40米,宽30米。把这块菜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在平面图上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分别写
1n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