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村给水设计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0.0.2 水厂生产构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0.0.2.1 高程布置时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坡度;

10.0.2.2 生产构筑物布置宜紧凑,但应满足构筑物和管线的施工要求,也可按组合式布置;

10.0.2.3 构筑物间的连接管道布置,应尽量缩短,防止迂回;

10.0.2.4 在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域,构筑物应按工程地质情况布置;

10.0.2.5 构筑物宜采用平行布置,并考虑近远期的协调;

10.0.3 水厂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0.0.3.1 平面布置紧凑,构筑物间应便于操作管理和生产联系;

10.0.3.2 生产、辅助生产和生活福利设施应分开布置;

10.0.2 水厂生产构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0.0.2.1 高程布置时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坡度;

10.0.2.2 生产构筑物布置宜紧凑,但应满足构筑物和管线的施工要求,也可按组合式布置;

10.0.2.3 构筑物间的连接管道布置,应尽量缩短,防止迂回;

10.0.2.4 在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域,构筑物应按工程地质情况布置;

10.0.2.5 构筑物宜采用平行布置,并考虑近远期的协调;

10.0.3 水厂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0.0.3.1 平面布置紧凑,构筑物间应便于操作管理和生产联系;

10.0.3.2 生产、辅助生产和生活福利设施应分开布置;

10.0.3.3 构筑物间尽量减少交叉;

10.0.3.4 加药间、絮凝池、沉淀池和滤池相互间的布置,宜通行方便;

10.0.3.5 絮凝池、沉淀池、澄清池排泥及滤池反冲洗水排除方便。

10.0.4 水厂管道布置,应按以下原则:

10.0.4.1 应考虑分期建设的衔接与互换使用;

10.0.4.2 排水管宜采用重力流设计,必要时可设排水泵站;

10.0.4.3 尽量减少管道交叉,必要时绘制管线节点详图;

10.0.4.4 各类管线应设置必要的闸阀;

10.0.4.5 应设置必要的超越管;

10.0.4.6 水厂中生产构筑物的排水、排泥可合为一个系统,生活污水管道应另成体系,其排放口位置应符合水源卫生防护要求;

10.0.4.7 水厂自用水管线需来自二级泵房出水管,并自成体系;

10.0.4.8 构筑物间连接管道,宜采用金属管材。

10.0.5 水厂附属建筑物的面积及组成,应根据水厂规模、工艺流程和经济条件确定。

10.0.5.1 水厂应考虑绿化。其占地面积视规模、场地、经济条件而定。

10.0.5.2 水厂内应根据需要设置滤料、管配件等露天堆放场。堆场应有5%的排水坡度。

10.0.5.3 锅炉房、氯库防火设计应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10.0.6 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构筑物的通道,可按下列要求设计。

10.0.6.1 主干路应与厂外道路连接,单车道宽度为3.5m,并应有回转车道。

10.0.6.2 车行道转弯半径不宜小于6m;

10.0.6.3 人行道路宽度为1.5~2.0m。

10.0.6.4 水厂道路应考虑雨水的排除,纵坡宜采用1%~2%,最小纵坡为0.4%,山区或丘陵宜控制在6%~8%。

10.0.7 水厂周围应设置围墙,其高度不宜小于2.5m。 11 水的净化

11.1 一般规定

11.1.1 净化工艺流程的选择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规模、净化后水质要求,结合当地条件,参照相似条件水厂的运行经验,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1.1.2 净水构筑物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工作时用水量加自用水量确定。水厂的自用水量应根据原水水质、净化工艺及构筑物类型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亦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55~10%计算。

11.1.3 水厂应考虑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抢修、清洗或发生事故时仍能满足最低供水的要求。

11.1.4 净水构筑物均应设排泥管、排水管、溢流管和压力冲洗设备。

11.1.5 净水构筑物上面,应设安全防护措施。

11.1.6 在寒冷地区,净水构筑物应有防冻措施。 11.2 自然沉淀

11.2.1 当原水浑浊度瞬时超过10000度,必须采用自然沉淀方式进行预沉。

11.2.2 当原水浑浊度经常超过500度(瞬时超过5000度)或供水保证率较低时,也可将河水引入天然池塘或人工水池,进行自然沉淀并兼作贮水池。

11.2.3 自然沉淀池沉淀时间,与原水水质有关,可为8~12h。

11.2.4 自然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为1.5~3.0m,保护高0.3m,底部存泥高度0.3~0.5。

11.2.5 自然沉淀池面积,应按最高日用水量与有效水深计算。

11.3 粗滤和慢滤

11.3.1 粗滤池构筑物型式,分为平流、竖流(上向流或下向流),选择时应根据地理位置,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1.3.2 竖流粗滤池宜采用二级粗滤串联,平流粗滤池通常由三个相连通的砾石室组成一体,并均与慢滤池串联。适用于净化原水浑浊度长期低于500度、瞬时不超过1000度的地表水。

11.3.3 竖流粗滤池的滤料宜选用砾石或卵石,按三层铺设,其粒径与厚度,应符合表11.3.3的规定。

表11.3.3 竖流粗滤池滤料组成

粒径(mm) 4~8 8~16 16~32 厚度(m) 0.20~0.30 0.30~0.40 0.45~0.50

注:顺水流方向,粒径由大至小。

11.3.4 平流粗滤池的滤料,宜选用砾石或卵石,其粒径与池长,应符合表11.3.4的规定。

表11.3.4 平流粗滤池滤料的组成与池长

砾(卵)石室 Ⅰ Ⅱ Ⅲ 粒径(mm) 16~32 8~16 4~8 池长(m) 2 1 1

注:顺水流方向,粒径由大至小。

11.3.5 滤速宜为0.3~1.0m/h,原水浊度高时取低值。

11.3.6 竖流式粗滤池滤料表面以上水深为0.2~0.3m,保护高为0.2m。

11.3.7 竖流(上向流)粗滤池底部设有配水室、排水管和集水槽,闸阀宜采用快开蝶阀。

11.3.8 当原水浑浊度常年低于60度,可修建简易慢滤池,经加氯消毒后,即可用作生活饮用水。

11.3.9 慢滤池的设设计参数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按下列要求确定。

11.3.9.1 滤料宜采用石英砂,料径0.3~1.0mm,滤层厚度800~1200mm;

11.3.9.2 承托层可为卵石或砾石,自上至下,分为五层,其粒径与厚度,应符合表11.3.9.2的规定。

表11.3.9.2 慢滤池承托层组成

粒径(mm) 1~2 2~4 4~8 8~16 16~32 厚度(m) 50 100 100 100 100 11.3.9.3 滤速宜为0.1~0.3m/h,原水浊度高时取低值;

11.3.9.4 滤料表面以上水深为1.2~1.5m;

11.3.9.5 滤池长宽比为1.25∶1;~2.0∶1;

11.3.9.6 滤池面积在10~15㎡以内,可不设集水管,采用底沟集水,并以1%的坡度向集水坑倾斜。当滤地面积较大时,可设置穿孔集水管,管内流速,一般采用0.3~0.5m/s。 11.4 凝聚剂和助凝剂的选择和投配

11.4.1 用于生活饮用水的凝聚剂或助凝剂,不得使净化后的水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

11.4.2 凝聚剂和助凝剂品种的选择和用量,应根据当地或相似 条件的水厂运行经验,或参照凝聚沉淀试验资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1.4.3 凝聚剂的投配方式宜采用湿投,凝聚剂的投加浓度,可采用1~5%。贮药池宜设两座,以便清洗轮换使用。

11.4.4 溶药池采用钢筋混凝土池体时,内壁需要进行防腐处理,也可选用符合塑料产品标准的硬质聚氯乙稀材料。

11.4.5 水厂采用的凝聚剂为硫酸铝、碱式氯化铝、三氯化铁、明矾与其它凝聚剂。当采用石灰作助凝剂时,应制成乳液投加。高浊度原水可用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

11.4.6 投药地点应优先选择在泵前投加,将凝聚剂加注在取水泵吸水管中或吸水管喇叭口处;当水泵距构筑物过远时,也可采用泵后投加,将凝聚剂加在水泵出水管或絮凝池进口处,应采取措施,保证快速混合。在水泵出水管处加药,须设加压投药设备,可采用水射器或计量泵投加。

11.4.7 输送与投加凝聚剂的管道及配件,必须耐腐蚀,对人体无害。

11.4.8 投药时应设计量装置,以控制药量,确保净化效果的稳定性。计量装置可采用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浮杯、苗咀与计量泵等。

11.4.9 加药间宜设在投药点附近,并与药剂仓库毗邻。加药间的地坪应有排水坡度。

11.4.10 加药间应设有冲洗、排污、通风设施。

11.4.11 药剂仓库的固定储备量,应根据当地药剂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可按最大投药量的15~30d用量考虑。 11.5 混合

11.5.1 混合方式的选择应根据采用的凝聚剂品种,使凝聚剂和水进行充分地快速混合。

11.5.2 混合方式可采用水泵混合、管道混合、机械混合等。

11.5.3 混合是原水与凝聚剂和助凝剂进行充分混合的过程,应满足以下要求;

11.5.3.1 混合速度快,凝聚剂与原水应在10~30s时间内均匀混合。

11.5.3.2 混合装置离起始净水构筑物距离应小于120m,混合后的原水在管道内停留时间不超过2min。

11.6 絮凝

11.6.1 絮凝池型式的选择和絮凝时间,应根据原水水质和相似条件水厂的运行经验确

农村给水设计规范

10.0.2水厂生产构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0.0.2.1高程布置时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坡度;10.0.2.2生产构筑物布置宜紧凑,但应满足构筑物和管线的施工要求,也可按组合式布置;10.0.2.3构筑物间的连接管道布置,应尽量缩短,防止迂回;10.0.2.4在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域,构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jj6q48ifz507xn0uyq64mg6283nif00px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