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四章 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知识链接及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章 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小学生的情感过程

一、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情感的概念并加以记忆。 2.了解情感的功能。

3.理解情感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4.掌握情感的分类。理解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不同情感状态的内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理解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内涵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作用。

5.把握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情感的方法。

二、本节的重点、难点剖析

1.本节的重点是小学生情感的发展特点及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情感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良好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可控性、丰富性、深刻性还有待完善。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了解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一些小学生情感培养的方法,从而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小学生的情感,并不断丰富、提升其情感,以获得教育、教学上的更大成功。这部分的学习可结合小学生情感的具体案例帮助理解和记忆。

2.本节的难点是对情感内涵的理解。初学者一般对情感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和前面所学的认识过程相同,情感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之间的关系,情感的产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三、相关知识链接

(一)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有关理论

1.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19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n.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arl.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基于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感知,是机体各种器官变化时所引起的感觉的总和。詹姆斯说:“我认为,当我们一知觉到使我们激动的对象时,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人,才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的,都会有情绪表现。”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学说强调生理变化对情绪的作用,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是,他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很多的争议。 2. 情绪评估—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情绪评定一兴奋学说,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看到一只熊会引起惧怕,但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却并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境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阿诺德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绪是驱利避害的一种体验倾向。他认为情绪反应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也认为对外围变化的反馈是情绪的基础。阿诺德认为皮层兴奋是情绪的主要机制。 3.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 Singer)提出,情绪的产生不是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即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遇到某种危险的情境,但能平安度过,当他再次经历这种险境时,回忆起过去的经验,便能泰然自若。也就是说,当现实情境与过去建立的经验模式相一致,相信能加以应付,人就

没有明显情绪;当现实情境与预期和愿望不一致,感到无力应付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王雁.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二)脑与情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所控制的,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情感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杏仁核损伤的病人不能识别恐怖的面部表情,而识别其他面部表情没有困难。双侧杏仁核损伤的病人对恐惧和愤怒声音的识别有困难(Scott,1997),对厌恶刺激也无反应(Angrilli,1996;Bechara,1999),说明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重要的。以下是关于杏仁核情绪功能的个案研究。

一位妇女28岁时患了癫痫病,这种病一直折磨她到50岁。在药物治疗都无效的情况下,她接受了一系列的大脑手术,损伤了杏仁核。手术后她的情绪表达(面部和声音)出现了困难或减弱。

手术前,她能识别面部表情。手术后,她很难完成对面部表情的再认和匹配任务。如要求她识别艾克曼和佛瑞逊(Ekman&Friesen,1976)所编制的一系列表情面孔。在这个任务中,向她呈现一系列的表情,并要求她选出对某种表情描述得最好的标签,结果表明,她很难完成这个任务。在匹配任务中(Gainotti,1989)向她呈现四张图片:一张靶子图片、三张干扰图片,她再次表现出困难。研究进一步发现,她特别不能识别和匹配的面部表情是恐惧,其次是厌恶。在另一项任务中(Calder, et al.,1996),向她呈现不同情绪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表情。结果显示,她不能再认恐惧、厌恶和愤怒等情绪,但能再认愉快、悲伤和惊奇等。

研究还发现,在要求病人听一些没有语调而有意义的句子时,病人难以完成任务。在给她呈现有情绪语调的中性词,并检验她对各种情绪语调的再认时,她不能再认愤怒语调,更不能再认恐惧语调(Scott et al.,1997)。

对这位妇女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绪可能在不同的脑区进行加工。正如斯柯特(Scott)和他的同事所认为的,损伤杏仁核削弱了恐惧和愤怒的再认,这个似乎合理的假设说明,杏仁核可能卷入对危险的评价和恐惧的情绪中。

彭聃玲.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三)识破欺骗

很多人都发现识别欺骗性的表情很难。那么,我们能通过学习更好地识破欺骗吗?

研究发现,通过教会观察者观察说谎时所流露的征兆,如音调的提高,可以提高他们对情绪判断的准确性。先让部分大学生看风景片,部分大学生看惊悚片,然后要求所有大学生都谈论和表现出他们似乎正在观看和欣赏自然风景片。通过训练,可使观察者区分出说谎还是说实话的正确率达到86%(Ekman & O’Sullivan,1991)。从道理上说,有很多线索有助于人们识破谎言,因为难以控制的面部肌肉揭示了可能试图隐藏的情绪征兆:仅仅轻轻地上挑眉毛,这一潜意识的动作就揭示了忧伤和烦恼;眉毛上扬并挤到一块儿意味着害怕;眼下部的肌肉活动和面颊的上升表达了一个自然的微笑。假笑,就像我们对一个摄影师的微笑,通常会持续4-5秒。在那时,大多数真实的表情消失了。假笑也比真实的微笑转变和消失得更快。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来解读其中蕴藏的情感。比如,坐立不安可能揭示了焦虑或厌倦。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许多与说谎相关的非直接线索,如在回答之前长时间停顿、快速说话、犹豫和很少说明等(Vrij et al.,2001)。

如果人们不是设法欺骗我们,我们是能够较好地识别谎言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相当神奇的情绪探测者。有研究发现了这一神奇的现象:实验是观察老师与以前未曾见过面的儿童的谈话。给被试呈现仅仅10秒有关老师与儿童对话时的声音和表情的录像剪辑,这就给年轻或老年的观察者提供了足够的线索,以确定这位老师是否喜欢和爱护这个儿童。老师们可能认为他们能隐藏他们的情感,并保持客观,但学生们能感觉到他们的表情和姿态所蕴涵的意义(Babad et al.,1991)。

情绪的细微面部特征可能会促使产生测谎的新方法。比如,给予轻微的情绪刺激,与你面部肌肉相连接的电极就可能测出你隐藏的反应(Tassinary & Cacioppo,1992)。你的脸可能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是皮肤的电压变化揭示了潜在的微小肌肉的微笑或不满,并能揭示出皱眉反应是坏的心境还是聚精会神。

如今网络欺骗也成了一个新问题。体态、面部表情和语调在以电脑文字为基础的网络交流中是不存在的,因而在通过网络来传达严肃的、愚弄的或者是讽刺的信息时,就缺乏言语表情上的细微差别。研究表明,交流者常常认为不管是邮件或是聊天,他们原本“仅仅开个玩笑”,但事实上经常发生由于没有预见到非语言线索而导致误解(Kruger et al.,1999)。虽然电子邮件和网络讨论等也可以运用“情绪”符号,比如,-)表示高兴,-(表示不悦,但是缺乏对于身份、人格和年龄的非言语线索。没有人知道你的长相、声音及背景,仅仅通过你的语词来判断你。结果,当网友第一次见面时,人们常常会觉得受骗了。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二节 小学生的意志过程

一、本节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意志的定义、特征。可通过对意志特征的分析加深对意志内涵的理解。 2.理解情感与认识、意志之间的关系并能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3.了解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4.把握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意志的方法。

二、本节的重点、难点剖析

1.本节的重点是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及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意志的培养。小学生的意志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意志的特点,掌握一些培养小学生意志的方法,从而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这部分内容可结合具体案例帮助理解。 2.本节的难点是意志的特征。尤其是对随意动作的含义容易出现错误理解,随意动作应是受意识支配的动作而不是随便做出的动作。

三、相关知识链接

(一)意志的生理机制

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一样,也是脑的机能。但关于意志过程的生理机制还没有完全揭示出来。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意志行动是通过一系列随意活动实现的,并认为大脑皮层的运动分析器感受和分析来自运动器官(肌肉、肌腱、关节)的神经冲动,并调节运动器官的活动,这对于随意运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随意运动中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来自效应器官的返回传入。大脑皮层通过运动感受器接受返回传入以实现对运动过程的调节。

巴甫洛夫指出,词语是全部高级神经活动的随意运动的调节者,在人们的意志行动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个人在长跑途中,别人对他喊“加油”“努力”,或者自己的内部言语激励自己“坚持到底”,都能帮助他很好地完成意志行动。通过割裂脑的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切开的人,对自己身体左侧失去意志的联系和控制,从而出现了奇特的情况:当把一幅图样呈现给大脑左半球时,右手就会像一位受理性支配的艺术家那样勾画草图;当将图样呈现在大脑右半球时,左手则会像一台自动打字机一样临摹图样,但被试意识不到他在做什么。可见,大脑左半球言语中枢是意志控制的场所。

研究还表明,大脑额叶是形成人的意志行动的目的,并保证贯彻执行的部位。额叶严重损伤,人就会丧失形成自我行动的愿望,不能独立制定行动计划,也意识不到行动中的偏差和错误,无法有效调控自己的行动。如果要求病人依次画圆圈、十字、三角形、正方形等,他画了一个圆圈后仍继续画圈。另外,如果要求病人对一个声音用右手反应,对两个声音用左手反应,并形成右一左—右—左的刻板运动。以后突然改变序列,变成右—左—右—左—左,病人无法接受新的命令提示,只会继续做先前的反应。后来人们

第四章 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知识链接及习题)

第四章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第一节小学生的情感过程一、本节的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情感的概念并加以记忆。2.了解情感的功能。3.理解情感与认识之间的关系。4.掌握情感的分类。理解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不同情感状态的内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理解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内涵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jfqg8d1cy6o2vt5ky9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