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基于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常丽杰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笔者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在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教育,以及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9(000)018 【总页数】3
【关键词】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同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党和国家安全,决定了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潜移默
化地影响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源头”“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杨门虎将”等传递的都是爱国民族精神,它们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改革创新精神。先秦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除旧布新的改革思想。“商鞅变法”及近代以来仁人志士致力于中国改革和变法实践,是中国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改革思想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改革方法论,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奠定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二十四字的内容表述,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安徽桐城“六尺巷”[2](62)的故事体现的是邻里互相谦让。“孔融让梨”传达的是谦让精神。这两则典故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文明”和“和谐”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两者一脉相承。此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791)的诗词文化传递的是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有关劳逸的内容表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再者,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沉淀,是中国革命光荣历史的伟大见证。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文化思想,
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形态。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中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新时代下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党员干部、家庭成员、企业职员,还是校园学生,无论是强化教育、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还是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势必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播撒到中国人民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悄然释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源远流长,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展现出来。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