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 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3) 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2) 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1 22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
23 一、 引入课题 24 25 26 27 28 29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30 二、 新课教学 31 32 33 34 35 36 37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
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
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2
38 39 40 41 42 43
5.(1)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
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例:
(2)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
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例:
(3) 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
是相等的。 例:
4.
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
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答案:(1)把3-11内的每一个偶数作为元数,这些偶数全体就构成一个集合。
(2)不能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我们用A表示“1~20以内所有的素数”组成的集合,则3?A,4?A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