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研究
2015年4月中央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中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当前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落后状况依旧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对于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20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1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达到95.83%。调查内容包括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职后教育、工资待遇、师资队伍结构等。
一、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薄弱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的比例偏低,农村薄弱学
校小学的教师中25岁以下的占15%,45岁以上的占到50%。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薄弱学校没有专任的音乐、美术教师,多数由其他任课教师凭兴趣教授。专业教师的贫乏,使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错过音、美等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再次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较低,很多教师的大学学历是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获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本专科的教育。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72.31%,大专以上的占15.21%,还有15.48%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科研能力较低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思想不解放,习惯于运用“注入式、满堂灌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教学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者等现象。在调研中发现,8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屑一顾;14.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缺少观念的改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调查还发现,由于科研环境、科研资料、科研能力的局限,57.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46.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70.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料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些制约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
素质提升。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薪酬待遇低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子女就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导致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使得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雪上加霜。调查发现,很多优秀教师利用各种渠道流向城镇,在提问“如果现在给您一个机会去从事其他行业,您会吗?”时,67.4%回答会;而67.6%的年轻教师会在参加工作1~2年时间内逃离薄弱学校,他们或到城镇更好的学校或转投其他行业。在访谈一位校长时了解到,薄弱学校很想留住优秀教师,更多地引进骨干教师,可受到条件的限制,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师的待遇较前些年有很大提高,但和城市同类教师相比较,待遇差距仍然很大。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有拖欠发放现象发生,教师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88.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待遇低。 4.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成长途径单一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多数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的认识,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根据调查,农村薄弱学校47.3%的教师没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个别教师有自主发展意识但无自主发展行为。特别是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他们认为自己几乎不可能获取高一级职称,因此,他们不愿参加各种教师培训,不
主动承担教学项目。由于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较差,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发展途径,常见方法就是参加上级安排的专家讲座或接受继续教育。 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分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剖析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
1.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质量低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而职后教育特别是职后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儿童或成年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教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少坚固性。”[2]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职后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得到培训机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基本功、文化素养长期得不到训练和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很难提高,进而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管一些地区或个别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大多针对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制定,缺乏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的关注。所以教育培训针对性弱,实用性不强,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密切。 2.教育财政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少、分配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仍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而且存在经费分配不均衡的现象。首先,从教育体制来看,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大。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入经费的分配情况是:“小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32%的水平,中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27%的水平,两项加起来还不到70%,明显偏低,而高等教育30%的比例明显偏高,教育投资结构严重失衡”[3]。其次,教育财政在城乡教育分配比例上,存在明显不均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有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4]城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致使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的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迫在眉睫。 3.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工资低,聘任制度不公平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及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同地区优质学校教师相比偏低。公平理论认为,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的比率与其他教师不相同,内心会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补贴,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往往难以及时兑现,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也缺乏切实行动。
在教师聘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