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与发展概况(15分钟) (1)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协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协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协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水平,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水平。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
(2)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概况
建构主义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既是一种新的理论又是一种旧的理论。
说它是一种旧的理论是因为:它的核心内容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就已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奠定(他的“同化”“顺应”理论是个体建构的理论基础),后来又被前苏联的维果茨基等人(维列鲁学派)所发展——维果茨基等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强调活动对高级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奠定社会建构的基础,并成为支持当代“协作学习”的理论支柱。后来该学派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活动学习理论”。
说它是一种新的理论是因为:建构主义真正走出“象牙塔”(摆脱纯理论研究范畴)开始进入广大中小学课堂,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网)逐渐普及以后才出现的事情。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这种学习环境真正得以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中实现;而建构主义则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也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指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主要优点(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优点)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探究性 、协作性、自主性,而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基于情景、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基于探究、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建构理论正好能使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上述优势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和最充分的发挥。所
以自九十年代初以来,国际上一般都认为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也正因为如此,从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即从建构主义开始兴起到它达到鼎盛时期,西方学者(包括国内部分学者)对建构主义通常都是积极倡导,广泛赞扬与大力支持。应该说,这种态度并没有错,因为建构主义理论确实是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教育思想观点的转变和对Blending Learning新含义的认同,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教育界,近年来从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层主管到一般学者乃至教师中间发出了关于建构主义的不和谐之音(而在此之前,对于建构主义,我们从西方,尤其是从美国听到的往往都是一片溢美之词)——开始时是有些不同意见或颇有微词,以后则发展成愈来愈尖锐的批评。
西方对建构主义从开始时的一片赞扬,到现在上上下下均有所批评。到底理应如何来准确看待与使用建构主义呢?尤其是我们国家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那么,现在是否还应坚持这个指导思想呢?在国际教育界思想观点正发生重大改变的新形势下,更应清醒地理解这个问题,否则我们将会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迷失方向。
所以,“到底理应如何准确看待与使用建构主义”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实行反思:
▇ 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
▇ 建构主义的理解论是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统一? ▇ 是否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 主要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 “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10分钟)
西方的建构主义者历来强调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是 “以学生为中心”,而“主导—主体相结合”则是我们中国人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独到见解,这种观点既体现出我们中国人对建构主义的科学理解,也反映出我们对自己国情的深刻理解并与当前国际上的 Blending Learning 思想不谋而合 。那么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呢?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主”(也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它包括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分属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个是自主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环境的设计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
好环境;学习环境是促动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
自主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是内因。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部分,这两部分中的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先看教学环境设计
比如学习诗词,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内涵、意境,这就需要创设和该诗词相关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这样的情境靠谁创设?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创设,得由老师来完成。信息资源的提供也是这样,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又如合作式学习,如上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很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多种方法,有讨论、有辩论、有角色扮演等等。以讨论为例,围绕什么主题来讨论,初始问题如何提出,怎样提出后续问题,从而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等等,这也得靠老师去设计,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至于自主学习策略选择与设计(涉及支架式 、抛锚式 、随机进入式、 问题解决式、启发式……等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那就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了。
可见,即使西方建构主义者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完全能够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这正是我们所主张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是要实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而且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众所周知,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理解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可见,认知主义的理解论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
刺激)相统一的。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二者的理解论本来应该是一致的,但是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线,以便独树一帜,则明确宣示自己的理解论属于主观主义。例如当代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Jonassen)在1992年曾绘出下面所示的二维图,用来说明各种不同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所赖以支撑的不同学习理论与理解论
对于第一种关系的处理,如上所述,应考虑不同历史时期教育领域存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来说,教育领域存有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多年来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批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种状况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不创新,国家就不能发展,甚至无法生存。正是因为面对这样尖锐的矛盾,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才形成了关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全新指导方针:“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因为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只有建构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包含新的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所以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水平的培养;而其他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传统教育理论)虽然也有很多宝贵特点,但大多侧重于如何对系统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当然,这类教育理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正以很大力度在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在鼓励使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即体现多元与一元的结合),这也是完全必要的、准确的。这样做并不说明建构主义是当前最完美、最理想的教育理论,而仅仅说明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存有的根本问题特别具有针对性。
对于第二种关系的处理,如上所述,应考虑不同国家的国情(特别是不同国家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教育思想历来倾向“以学生为中心”——从20世纪初开始,杜威就大力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布鲁纳大力推动“发现式学习”,其核心思想也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美国教育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从美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比较喜欢围成一圈,师生平等讨论,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
可看出这个特点。这种教育思想与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由发展空间,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水平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不足之处是,美国历来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他们的观点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促动学生自主学习”这二者似乎是矛盾的——主张后者就必须抛弃前者。对教师主导作用忽视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削弱。加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以乔纳森为代表的、鼓吹以主观主义理解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极端建构主义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大行其是,在削弱甚至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鼓吹以学生为中心,这就使原来“重学轻教”倾向更增强化,并走向极端。其后果就是——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实现的条件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反观我们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我们的教育思想历来倾向以教师为中心,“为人师表”,“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既是我们祖先留传下来的良好师德,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真实写照。这种教育思想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总来说之,这种教育思想,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于全面打好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基础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因为长期“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的症结所在;而建构主义正是医治这个弊病的良方。
可见,因为国情不同,美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不应过多强调建构主义(相反应多强调一些传统教育理论);而中国则相反,针对我国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倡建构主义还是必要的——但是理应注意,我们要倡导的不是乔纳森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理解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而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理解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型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