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型的酸化剂对乳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刘庚寿
【摘 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型的酸化剂对40日龄以前乳猪采食量、蛋白质消化能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母猪体况、胎次和仔猪初生重相近,出生10日龄左右仔猪12窝(DLY、约 12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窝(约10头),分别饲喂添加了脂埋型酸化剂(2kg/t)、混合型酸化剂(2kg/t)和不添加酸化剂的日粮,统计哺乳期间的采食量。所有试验猪均在25日龄断奶、称重,并按性别、体重大小进行调整以确保各试验组猪之间性别和体重保持一致,进入第二个试验期。试验结果表明:哺乳期间脂埋型酸化剂组猪的采食量比混合型酸化剂组猪的采食量提高 32.0%(P<0.01),比对照组提高23.6%(P<0.05);混合型酸化剂组猪采食量比对照组猪采食量降低 12.4%(P<0.05)。 保育前期(26~40 日龄)脂埋型酸化剂组采食量、增重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比混合型酸化剂组提高提高 16.4%(P<0.05)、19.5%(P<0.01)和 6.3%(P<0.05),而混合型酸化剂组猪采食量、增重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猪采食量、增重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加工工艺所形成的不同剂型可以显著地影响复合型酸化剂的使用效果,其中以脂埋型酸化剂的使用效果最佳。 【期刊名称】饲料广角 【年(卷),期】2012(000)019 【总页数】4
【关键词】酸化剂;剂型;生产性能;乳猪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使用有效酸化剂提高胃内的酸度,提高胃对蛋白质的消化
能力,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和提高饲料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之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绝大部分酸化剂的作用效果并没有被表现出来,部分酸化剂甚至表现出负效果。酸化剂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酸化剂对乳仔猪采食量的影响
酸化剂影响采食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酸本身的气味和味道影响饲料的适口性;二是酸化剂中的酸在口腔内释放速度过快从而刺激口腔上皮从而降低猪的采食量。晏家友、王康宁等(2009)试验表明,在基础日粮和酸化剂配比相同的情况下,与空白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混合型酸化剂猪的采食量降低4.95%,而添加0.1%具有缓释效果的微胶囊酸化剂则猪的采食量提高6.88%。该结果与美国Purdue大学M.Walsh,D.Kelly 等(2003)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剂型可以影响酸化剂对猪采食量的影响。
酸化剂的释放速度对胃酸和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冷向军、周安国等(2001)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4%的盐酸虽然可以降低饲料和胃内的pH值,但是胃分泌的总Cl-量由14.9mmol/L(对照组)降低到5.4mmol/L,酸进入胃内释放速度过快抑制了胃酸的分泌;而晏家友、王康宁等(2009)试验表明,在基础日粮和酸化剂配比相同的情况下,与空白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混合型酸化剂猪的日增重降低52g/d,而添加0.1%具有缓释效果的微胶囊酸化剂则猪的平均日增重提高39g/d,该结果与Bosi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以上表明在饲料中直接添加未经过缓释处理的酸不仅会降低猪自身胃酸的分泌,还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四川农业大学周小秋等(2005,未发表)的研究表明:仔猪在采食30min后胃内pH值不断下降,到3h达到最低水平,以后略为上升,趋于稳定;而胃
蛋白酶活及总胃蛋白酶在采食30min后不断上升,到3h达到最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且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达到高峰时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率(酶活/总酶)仅为52.47%。由此可知,仔猪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呈同步进行,且有近50%的酶源未得到激活,所以为了最大限度激活胃蛋白酶原且不影响动物自身胃酸的分泌,外源性酸化剂在胃内释放速度必须要与胃自身的分泌同步,如果酸化剂中的H+在采食后30min内释放,会造成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只有少量的胃蛋白酶原,释放的H+没有作用对象 (H+随液体排走);二是释放出的H+随胃液迅速排放到小肠,无法保证胃中要求的作用模型。
综上可知,酸化剂能否达到最佳使用效果与各种酸在胃内作用时间和酸的释放速度有关,如果酸化剂在胃中释放的速度过快,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损伤消化道上皮,同时影响仔猪本身的胃酸分泌,而且作用时间较短则与胃蛋白酶原的释放不同步,无法激活胃蛋白酶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影响酸化剂释放速度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酸化剂酸原料的组成;二是酸化剂的剂型(加工工艺)。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两种不同剂型的酸化剂对仔猪采食量、生产性能和蛋白消化率的影响。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脂埋型酸化剂——使用专利脂埋加工工艺进行加工(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富马酸、苹果酸、乳酸、酒石酸和磷酸);
混合型酸化剂——使用简单吸附混合型工艺进行加工,有效成分与脂埋型酸化剂一致。
1.2 试验动物及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