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普通高中依托学生社团开发兴趣类选修课程的研究》
主报告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第一中学
【内容摘要】在我校“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进入“普通高中依托学生社团开发兴趣类选修课程的研究,把在文艺、科技、体育、社交、社会实践等领域建立起来的38个社团所取得的“社团建设特色化”成果,环绕着学校办学的特色形成系列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着重就社团建设课程化、学生自身发展个性化、兴趣类选修课多样化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实施中,经历了“统一领导,分类建团;过程管理,案例研究;对接整合、评价改革”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善了社团特色化管理,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兴趣类选修课多样化,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对兴趣类选修课多样化所作的探索和实践必将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最有价值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社团建设·兴趣·选修课多样化
【联系方式】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第一中学 邮编 313200 电话 0572—8825001 8825006 88252001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在传统教育环境中,过多的规范化标准化拘囿了学校学生个性的张扬,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学校、教师、学生缺乏个性与活力,造成了学校发展的路径单一,办学模式的雷同,学生自身发展的空间狭窄,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其中,高中阶段尤其突出。在高二被调查的196名学生中,课余时间有“自由支配权”的仅占17%,在高一被调查的206名学生中,课余时间有“自由支配权”的也仅占28%。这批被调查的高二196名学生,认为“读书是痛苦的”占了38%,高一被调查的206名学生,认为“读书是痛苦的”也占了20%。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终端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也是青少年学生显现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才能的分化期。当前,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基础教育的一个难题。如何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成果研究负责人:褚林根 执笔:夏钰明
成果研究主要成员:褚林根、姚小明、周贤山、孙伟国、夏钰明 1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成了我们开展教育改革研究的着重点。2011年,依托我校正在发展建设的“高中社团建设课程化”,开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化校本选修课程,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新课程改革。为此,我们适时提出了《普通高中依托学生社团开发兴趣类选修课程的研究》新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是开发、构建兴趣类选修课程的两大主要教育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代国际著名的瑞士认知心理学家,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提出在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提供学习问题和材料,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组织材料,通过大量探索和试误后自行发现知识、掌握相关原理和原则。
在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兴趣类选修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学生思维开发的多元、积极自主学习的程度和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三标准来衡量“兴趣类选修课程”开发是否成效的尺码,树立起选修课效能达成的价值观。确立了兴趣类选修课堂“高认知、高参与、高情意”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兴趣类选修课教学“问题中心——自主学习——过程生成——强调合作——情意体验”的模式特征。为确立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普通高中兴趣类选修课课程开发,主要是为普通高中学生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选修学分Ⅱ”开发课程资源,即为通常所说的“校本选修课”(区别于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为“选修学分Ⅰ”所规定的各个选修模块),提供丰富的选修课课例。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对“兴趣类选修课教材”在开发、使用、管理、评价各个层面上依托学校社团建设开展实践并进行理论思考、探索和总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普通高中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助餐”式的兴趣类选修课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套包括选课指导、教师培训、过程管理和评价考核在内的选修课的有效实施机制,从而促进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团建设·兴趣·选修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促使学生自身发展个性化。
2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构建学生社团活动与兴趣选修课程的“三结合”整合模式。 3.编纂富有特色的校本选修教材,为普通高中兴趣选修课程提供范例。 4.结合我省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建立起一套适合新课改要求的学分认定和学科评价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究普通高中兴趣类选修课在高中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重要意义。
2.在实践中探索高中兴趣类选修课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和开发形式,并初步构建起高中依托社团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实践模式。
3.通过课题组人员的联合攻关,研究如何开发出紧贴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发展,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形成系列的兴趣类校本选修课教材。
4.研究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起包括选用指导教师、加强过程管理和制订新型 评价体系在内的实施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辅之以案例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本课题是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依托学生社团对普通高中兴趣类选修课开发和实施的研究体现,我们的实施策略是:
(一)认真学习新课改,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本课题的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我们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
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越来越成为趋于普及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领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这是迄今国家级教育政策对于高中阶段教育培养目标最为全面系统的定位, 把“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专门锁定在高中阶段教育,具有十分深刻的导向意义,不仅再次确认高中阶段教育不完全是升学教育,而且对创新普通高中培养模式指出了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将逐渐集中到普通高中教育。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可以进一步切分为两大主要途径。今后, 无论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特色高中建设,
3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都应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科学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活动等,促进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交汇,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不同潜质学生主动学习、健康成长的制度机制,普通高中越有必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状况。《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倡导“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必将成为我们探索普通高中改革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学习活动有立提高教职工的时代发展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活动中去。
全体教职工深入领会,进一步明确在高中开设兴趣类校本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起新的教育观:①建立起“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即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学生观”。②建立起“播种与生成”的新知识观。③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建立起新的“教学质量观”。兴趣类选修课程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多元开发”的指导方针。可以说,离开必修课课堂教学,兴趣类选修课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中最活泼最有生气的场所,是造就学校特色的最佳方式,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尽情发挥的宝地,是开发学校学科建设最佳的基地。
(二)调整社团设置,便于选修课分类管理
为了保障“学生社团活动与兴趣选修课程整合”的实施,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到这一新课程活动中去,我们提出整顿、调整各社团的方案,根据社团的性质和活动类型进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文学艺术类:活动重在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如文学社、诗社、学生报社、励志宣讲团、文艺社、书画社等。
第二类实践感悟类,活动重在认知、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同伴教育社、阳光爱心社、广播社、德仪社、“绿之荫”环保社等。
第三类科学技术类,活动重在科学实验、科技制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实验超市、航模、天文社、数码时代等。
第四类兴趣活动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如集邮社、摄影社、心言手语社、弦舞吉他社等。
第五类运动竞技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竞技水平,如足球社、乒乓球社、羽毛球社、篮球社等。
通过合并重组,建立38个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特长,自愿报名,除大型的文学社、实验超市外,每位学生限报一个社团,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参团活动率。
4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三)加强过程管理,达到社团课程有机整合
在“校兴趣选修课程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校团委直接管理各社团课程的活动,各社团都建立《社团管理工作手册》,分学期制订课程方案,做好课程记载,人员清点,加强过程管理。形成社团活动课程化规律,学校每年一次的大型社团活动;各社团每学期一次规模活动,每月一次小型活动课程。
构建“三结合”整合模式:使社团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员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社团活动,列入教育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延伸扩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社团活动与兴趣选修课程的整合,建立校本选修课程。
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是每周三下午3课时。每月第一个周三下午为班团活动时间,第二个周三下午为社团活动时间,第三个周三下午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第四个周三下午为兴趣选修课程活动时间。除班团活动外,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兴趣选修课均为同一社团成员。大的社团可分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开设选修课程,形成全校师生容易操作的活动时间。分散是指双休日(一般在周日下午)、及寒暑假时间。社团活动场所按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校内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如报告厅、多媒体室、体育馆、实验室等,校外开拓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德育基地、文化馆、档案馆、敬老院等。为学生“走班选课”,参加兴趣选修提供最广阔的舞台。
(四)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学分认定方案
我校依托社团活动,实施兴趣类选修课程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育特色”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学分认定方案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是:“关注过程,注重表现,兼顾案例。”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 (1)对社团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过程、活动案例、活动成果”三个方面。“过程评价”以预期目标的实现、实施过程的优缺点、选修课程实施的后续发展为准则;“案例评价”以目标的确定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一致性为最高标准; “成果评价”最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活动的特点分层作出评判。
(2)对个体评价的标准。学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自行试行“学生成长记录制”,按参加社团活动课程次数,作品刊录用数,竞赛按县市省国家四级计数,记入“成长记录袋”,评比优秀社员,在档案中记入奖项类。
2.学分认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