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感悟艺术—口技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口技》《老残游记》
口技 老残游记
一、学习《口技》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走进文本体会出色。
(1)文章第二、三、四段描述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②一家人醒而梦。
③火起后世人的忙乱惊恐。
(2)勾画出这三段所描述的各类声音并试探:三个场面声音的转变有何特点?
声音的转变总的来讲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进展的”,其中又各有特点: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以鼠倾盆器的声音来衬托静;第三个场面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接踵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3)这几段中,除正面描述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描述吗?
(有,三个文段都描述了听众的情绪转变。第二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第三段: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第四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退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课文第三段的描述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转变,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安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显现。如此处置,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荡、生动曲折。)
4.探讨写法领会主旨。
(1)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的? (正、侧面描述相结合的方式。)
(2)文中的侧面描述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有什么作用?
(一是场面演出中观众的反映;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述。侧面描述从不同角度衬托出演出者的精湛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转变,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5.体味语言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益处?
(营造出小巷夜黑宁静的气氛,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顶用了许多表示时刻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演出者在不同情形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成效,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四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到效如何?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忙乱。) (5)拓展训练:运用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述你所看过的一段出色演出。
(如:电影、体育竞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 二、学习《老残游记》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初读理清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3.再读感知内容。
(1)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那个“翠环”的观点吗?
(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即便作者不必然同意的话,也能够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因此下面接着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
(2)“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这首诗被作者评判为“可不能满人意的”,缘故是什么?
(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拘束的古诗体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
(3)紧接着,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述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作者由此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不同,景物也有个性的不同。咱们若不能实地观看这种个性的不同,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述,决不能有深刻的描述。”那个地址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也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而谈。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4)在那个地址,作者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式,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