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B、政治经济学研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C、政治经济学重点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社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方式 E、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组成是( )。 A、国际贸易中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4、国有大企业主要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化改造,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是国有大企业改革的主导性思路。

A、股份化 B、公司化 D、法人化

5、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模型的缺陷主要有( )。

A、忽视了城市劳动力的失业状况,并不是所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都能就业

B、该模型只是描述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展过程,而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的作用 C、仅把传统部门看作为完全被动的单纯剩余劳动力的提供者

D、以两个部门的实际收入差距解释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迁移,却不能解释广泛存在的高迁移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E、这一模型以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基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从而存在一些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假设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叫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 答案:错。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被使用或因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固定资本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或油性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或无形损耗。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不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廉价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别。 答案:错误。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别。这表现在无论哪种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在决策结构上实行分散决策;在信息结构上通过价格体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在动力结构上以微观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作为动力源;在分配结构上按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收入分配;在协调方式上市场自由调节与宏观间接调控相接。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基本制度而独立存在一种技术性工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市场机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

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试述如何理解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答案: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使用价值,必须从事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说“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离开了土地、矿藏和其他自然物质,具体劳动创造不出任何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名言。

2、如何理解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保证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统一性,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

答案:在货币经济中,国民经济的运动由于货币因素的加入而变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即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既有其统一性,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统一性,决定了宏观经济平衡的可能性;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宏观经济失衡的可能性。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并不能保证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统一性,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这首先是因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使统一的商品买卖过程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包含着买卖脱节甚至是危机的可能性;且货币危机本身包含着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其次是因为,货币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储蓄与投资过程分离开来,由于决定储蓄与决定投资的因素是不同的,市场并不能保证事前意义上或计划意义上的储蓄等于投资,因此难以保证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再次,储蓄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移到相同收益的投资领域中去,货币、非货币的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影响到储蓄和投资的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到实际经济的均衡与稳定。抽象货币经济的特有性质和运动的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实物经济,正是货币经济的特殊性质和运动的特殊性,使得在宏观经济领域也出现市场失灵,表现为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经济波动、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等。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货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案: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必须从货币经济自身的特点来认识。货币经济并不是覆盖着货币面纱的实物经济,而是同实物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货币既影响商品的实现过程,而且直接影响资本积累和资源的配置过程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进程。

其一、从货币对商品的实现过程的影响看,货币运动虽然是以商品运动为基础的,但它能够能动地影响商品流通。从商品流通过程看,商品首先必须卖出去转化为货币,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商品生产者就会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 马克思把它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而能否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和货币到商品的转化,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而且取决于货币运动。正常的货币流通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宏观上看,货币运动能否与商品运动相协调,不仅影响商品流通的时间和流通的费用,而且影响着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制约着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买卖在时空上分离开来,一方面打破了财富在实物形式上积累的局限;另一方面,打破了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化发展。货币化的发展不仅为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工具和

手段,而且为之提供了第一推动力。

其二、从货币对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看,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积极地影响储蓄和投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从储蓄的形成和分配看,货币能够积极地影响储蓄形成和分配过程。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主体是同一的,但由于储蓄能力和投资能力、投资机会的分布并不是对称的,对储蓄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限制。货币的引入使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发生分离,资本积累过程变成为储蓄和投资两个过程。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异位使得储蓄得以在广泛的范围内按照预期收益率产生的投资机会进行分配再分配,从而有助于提高储蓄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率。

其次,从投资方面看,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储蓄决定着投资;货币出现后,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分离,储蓄者想要进行的储蓄与投资者想要进行的储蓄并不一定相等。因此,货币经济条件下,政府能够利用货币政策积极影响投资过程。

再次,在货币经济中,由于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分离,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都借助于货币形式来实现,货币的变动必然对经济变量产生影响。现实经济中货币的变动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和途径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答案:

理解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一定要以该社会的生产条件分配状况为基础。生产条件包括主观生产条件(即劳动能力)和客观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劳动能力的禀赋,共同决定着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分配状况。因此,无论在何种性质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都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收入分配方式,并以此来判断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对公平的理解

公平是与价值判断相联系的,它不完全是一个主观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包含着历史的规定性。正确理解公平,关键是要看,用来评价公平的价值标准是如何引申出来的。

不同性质的经济条件下,公平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1)公有制经济中的公平问题

在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任何人不可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获得个人的利益。个人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有他的劳动。于是劳动成了他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唯一依据。在劳动标准下,人们获得收入的方式是平等的。但平等并不等于公平。因为,人与人之间还存在劳动能力的差别。如果忽略了这个差别而一味地追求分配的平等,那就是不公平的。因此,确切地说,公有制下的公平的分配,应该是承认劳动差别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可见,公有制下的公平并不是否定差别,而是否定劳动量标准之外的差别,否定任何凭借其他生产要素获得收益的行为。

(2)非公有制中的公平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前,非公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正日益提高。

在非公有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除了劳动能力禀赋不同外,还存在生产资料占有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别,我们称这种差别为“劳动积累”的差别。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收入分配过程就要承认这个事实,并在分配中体现这个事实。

因此,在非公有经济中,劳动标准不再是公平的标准。而应该遵循“投入与回报的对等”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人的任何一笔收入,都要与其实际的投入对等,非公有

经济,反对的是“没有付出的收入”。比如靠继承获得的财产。 二、对效率的理解

效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概念,它是与具体的经济行为相联系的。经济效率的大小,关键在于经济中各方面之间的摩擦程度。如果制度与体制、人与规则、规则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摩擦,则效率就会低下。而所有这些方面之间的匹配与否,是具有历史性的。一切都会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高效率是相对的,不存在始终高效的机制,收入分配领域也是如此。

分配的公平是促进分配效率的基础。只有在公平原则下,人们才能够具有长期而稳定的预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公平的分配规则,必将引起经济、政治上的摩擦和冲突,效率无从谈起。

一般而言,市场机制是能够保证效率的。因为它既有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内在机制,又有激烈的外部竞争机制,内忧外患决定了这种机制的活力。我们说,个人收入多少,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在生产条件也由市场分配的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过程,事实上同时也就是收入分配的过程。在各种市场机制都很完善的情况下,公平的分配原则本身就是保证分配效率的最佳原则。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比如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外部性问题等等,造成了市场效率与社会效率的不一致。另外,由于资本具有积累和增值的本质,国民收入的自发分配,会造成资产收入与劳动收入的分配不公。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和脑力劳动日益成为国民财富创造主体的知识经济中,这种不公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因此,为了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们主张将收入分配过程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过程。并在微观层次中,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收入分配的效率;而由于市场失灵而造成的分配不公,则由政府从宏观层次上利用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弥补市场的不足。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比重,关键是看社会对公平与效率的需求。当前,我们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此,应该是市场为先,微观为主,政府调解为次,为辅。

NO.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标志是( )。 C、劳动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 )。 C、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多 3、用于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职能。 C、支付手段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调和的产物 5、个别企业加强工人劳动强度而多获得的价值属于( )。 B、绝对剩余价值 6、社会总产品的( )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社会总产品的( )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A、价值补偿 物质补偿 7、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中的( )。 D、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8、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是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的( )和可变部分的( )。 B、增加 减少

9、从价值上看,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出口那些( )、( )的商品。 B、国内生产成本低 比较利益高 10、以下选项中,( )是旧中国的官僚资本不具有的性质。 B、民主革命的性质 11、市场社会主义中的兰格模式又称( )。 C、兰格-勒纳-泰勒模式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是与特定的( )相联系的,都具有相对的效率优势。 D、生产力

13、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14、重加工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 D、以资金—技术集约为基础 15、所谓公共产品是指( )。 A、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产品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从工厂内部的分工看,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A、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劳动过程的连续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B、减少了因工作的变换而造成的时间的损失

C、缩短了制造一件成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节约 D、有利于在工厂内部形成规模经济 E、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革新 2、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在于( )。 A、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B、生产的目的为了交换其他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C、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等价交换,不存在剥削关系 E、商品生产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

3、在资本周转中,以下哪些因素对流通时间有影响( )。

A、市场供求状况 B、产销距离的远近 C、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 D、信息传递的快慢

4、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步向前迈进,表现在( )。 A、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

B、以实行增值税和分税制度为中心的财税改革初步完成 C、外汇体制由双轨制并为单轨制;

D、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E、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冗员的安排等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5、以下关于国有制经济中国家的财产收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

B、国家财产收益是国家为了实现公有制经济的共同目标而对社会积累的一种扣除 C、包括根据企业占有的公有财产的绝对量征收的部分 D、还包括根据企业占用财产的相对量征收的级差收益

E、企业总收益中扣除了国家的财产收益后形成的企业自有收入,是国家对企业进行劳动评价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构成了企业所具有的经济利益的真实内涵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借贷资本家得到的利息应该相当于平均利润。

答案:此观点不正确。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商品资本,同时也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同一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从而取得了双重存在。对于借贷资本家来说,它是所有权资本,他要求得到利息;对于职能资本家来说,它是职能资本,他要求获得经营利润。但是,双方的要求需要从企业的经营利润中共同获得。于是,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一般而言,利息率都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

2、我国实现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客观要求把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宏观调控。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我国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客观要求把宏观调控方式由传统的直接调控转为间接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间接宏观调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的基础上的,二者的统一,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运行趋向于平衡的必然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B、政治经济学研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C、政治经济学重点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社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方式E、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组成是()。A、国际贸易中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ivnd3t2x15nd0e7n2yj9vfqx3d4wu015y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