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考古学通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考古学通论考点

1、考古学定义及研究对象(考古学属于历史科学) 定义: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遗物--可移动 研究对象:实物资料 (统称文化遗存) 遗迹--不可移动

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

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2、考古学对于历史学研究的意义 ①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②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③对研究文献不足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极为重要。

3、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

4、考古学文化定名原则

①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 ②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③以某一遗址的某一典型文化遗存; ④以特征性遗物(不被采用); ⑤以民族名来命名。

5、金石学

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金,即古铜器;石,即古碑刻,侧重对古器物的研究。金石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金石学发展到新阶段,这是其兴盛时期。清代,在乾隆以后达到鼎盛。马衡所著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总结。清末民初,金石学逐渐演化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6、《考古图》

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比较系统地著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7、考古学分支(包括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

①史前考古学:研究年代范围: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包括新/旧石器时代); 依靠的技术:地层学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技术。

②历史考古学:研究年代范围: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 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依靠的技术:历史考古学与历史学相配合,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

1

8、考古学两大方法(具体参考笔记本图示利于理解) 1)考古地层学:

定义:是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顺序的学说。

基本原理:①叠压关系: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照时间早晚字上而下依次堆积而成。 ②打破关系:遗迹或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面相联系的。 (打破者晚于被打破者)

补充原理:①处于同一地层的堆积的遗迹有可能年代相差甚远,可能是后期的破坏; ②遗迹与遗迹内堆积,同一遗迹也有早晚之分; ③有叠压、打破关系可以判定早晚。 2)考古类型学:

定义: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研究对象:遗物、遗迹

研究方法:①分类(是基础,参考自然生物法分类);②排比(找发展规律)。 研究目标:演化序列

【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判定绝对年代】

运用文字材料和自然科学判断。自然科学中碳14最广泛;树木年轮用以校正碳14数据。

9、旧石器时代*(北京人 丁村人 许家窑人 蓝田人 元谋人 各属于什么人) 直立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

早期智人(尼安德克人):许家窑人、丁村人; 晚期智人(克鲁马农人):山顶洞人。

10、北京人(直立人)

位于北京市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化石材料和旧石器、用火遗迹最多的遗址。据多种测定方法,年代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文化堆积分13层次,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中部堆积发现大量文化遗物。 1)体质特征:

①脑量较小(1043ml),现代人(1400ml),猿类(800ml),头变大,身高变高(156cm); ②头骨壁较厚(9.7mm),现代人(5mm);

③眉脊粗壮,向前突出,左右相连,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颌; ④牙齿粗大,齿根较小很坚固,纹理较简单; ⑤下肢骨较先进,与现代人差别不大。 2)文化特征:

①石器:原料多为脉石英;打片技术主要有锤击、碰砧和砸击法;器形有砍砸器、刮削 器、雕刻器、尖状器、石锤和石锥等,主要以小型为主(最早的雕刻器来自北京人); ②骨角器:一方面认为是制作工具,另一方面认为是取食骨髓而随意砸碎; ③用火痕迹:有一定的控制火、管理火的能力。

11、山顶洞人(晚期智人)

由斐文中在1930年发现,约1万8000年左右,已经进入晚期智人,在1933-1934年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因为它是北京周口店遗址顶部的一个洞穴,故称山顶洞遗址。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有石器、骨角器及装饰品,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墓葬。 1)体质特征:

①前额高起,脑腔发达,脑量为1300-1500ml;

2

②脑壳变薄,口缘后退,下颌突出; ③牙齿细小,齿冠增高; ④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 2)文化特征:

①石器:主要原料是石英,次为绿色砂岩和燧石; ②骨角器:骨针的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知道缝纫;

③装饰品:刻纹鹿角、石珠等,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有很强的审美意识; ④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且生产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水域;

⑤发现了非周口店所产的赤铁矿、厚壳蚌,说明山顶洞人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 ⑥山顶洞的下室是其公共墓地,说明其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12、华北地区两大石器文化(包括北京人小石器、丁村人大石器) 小石器:从北京人到许家窑人到下川文化、峙峪文化; 大石器:西侯度文化到蓝田文化到丁村。

13、石器的制作

(最高级) 石片的打片方法:直接打击法→摔击法、碰砧法、锤击法和砸击法

打片技术四阶段:①奥杜威阶段:100万年以上,直接打击法(砍砸器) ②阿舍利阶段:几十万年以前(手斧)

③勒哇娄瓦技术:10万年前,法国巴黎郊区遗址(勒哇娄瓦石片) ④旧石器晚期:间接打击法、胸压法(雕刻器、刮削器)

*瓦娄哇技术-----

旧石器时代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最初发现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勒瓦娄哇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打下石片之前对用来打石片的石核进行精心的修理,修理后的石核像个倒置的龟甲。打下的石片薄而规整,常常不加修整便可当作工具使用。石片背面布满石片疤,这些是修理石核留下的痕迹。(有预谋的得到龟背形石片再修整)

14、仰韶文化

首先于1921 年在河南省淹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而得名。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它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该文化根据分布地域和特征可分为若干类型,主要是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聚落特点:①整体规划,五大建筑群,血缘关系紧密; ②中心广场;

③居住形态→男从女居,婚姻形态→对偶婚;

④埋葬制度:男子归葬→公共墓地,多人合葬→二次葬,氏族大坑+家族小坑; ⑤财产公有。 【到仰韶晚期,出现分间房屋;男性生殖崇拜;逐渐向男权社会演化】

15、姜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 ①整体布局:姜寨遗址整个聚落包括五个较大的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墓群。五个较大的建筑群 被三条人工壕沟和一条自然河流即临河所环绕。三片公共墓群在整个聚落的东

3

部围沟以外。在整个聚落中央是一个四周高中心低的中心广场(开门方向)

②建筑: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房屋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大型房屋都是方形,小型房屋多 为圆形。有矮墙和门道,室内有灶台和火圹。 ③居住形态:对偶双方家庭,男从女居。

④埋葬制度:不同氏族的人不允许埋葬在一起,夫妻双方不可能合葬在一起。合葬墓是同性 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墓。同一家族葬在一起。瓮棺葬(指葬在房前屋后,其特

征是特征除个别成人二次葬外,绝大多数为埋葬幼儿。瓮棺盖上钻小孔可能是 幼儿的灵魂通道)

仰韶文化晚期向父系氏族过渡;主要表现在居住形态出现分间;多人二次葬逐渐绝迹;出现 男性崇拜。

16、彩陶

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

半坡早期——红陶黑彩:直接彩绘,写实风格,一般直线条。

庙底沟——彩陶多、彩纹繁缛是该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红陶黑彩;彩纹母题大都为圆点、 弧线三角、勾叶、涡纹等;表面打磨光亮,有一部分施红衣或白衣,无内彩。 制陶业(龙山文化)

早期为黑陶褐陶;手制和轮制;以平底器为主,次为三足器和圈足器;鼎身为罐形,鼎足为扁凿形;陶鬶有腹,颈口比大汶口文化鬶稍粗;蛋壳陶高柄杯,杯身和杯。

17、马家窑文化(制陶业影响到龙山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陶器多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它的器型丰富多姿,主要有盆、碗、瓶等。其中壶、瓶多细颈宽肩,尖底瓶是喇叭口的造型,较具特色。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内壁都画彩,均为黑色。主题花纹有垂幛纹、波浪纹等,大部分是“满花器”。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18、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制陶业达到了古代制陶业的最高水平。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方法与大汶口文化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普遍采用轮制技术,浑圆规整,薄厚一致。封闭烧窑,采用熏烟渗碳的方法创造性的烧出了磨光黑陶。此时的白陶进一步发展。器形丰富多彩,带有礼器色彩。最具代表性的是蛋壳陶,质料全部是细泥质的黑陶,不含任何杂质。薄陶胎,最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左右。其代表了古代中国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19、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陶器色彩多,有红、黑、灰、白等色,以红为主。典型器物有釜形和钵形、罐形鼎、觚形器等。彩陶有单色的红彩或黑彩,花纹有花瓣纹、菱形纹等。大汶口文化延续近两千年,分早中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文化特征上有一定共性,在葬俗上也有相似之处。大汶口文化与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也有相似的因素,关系密切。

20、蛋壳陶

4

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陶制品。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蛋壳陶的质料全部是细泥质的黑陶,不含任何杂质。薄陶胎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左右。其代表了古代中国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21、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探索

①时间:夏王朝时间约为BC2070-BC1600二里头约为BC2010-BC1625,两者年代大致吻合。 ②地点:据文献记载一般认为夏人主要活动于河南西部颍水上游和洛阳附近的伊河、洛河下 游地区,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涑水附近。二里头文化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 西南部。文献记载的都邑和重大事件都与这些地区相关。 ③文化内涵:(夏王朝已进入王朝国家阶段)

⑴进入青铜时代,因为有九鼎传说,而二里头遗址中有筑铜遗址。

⑵有大型建筑。东下冯遗址发现了城墙,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宫殿基址,有回栏环绕。 ⑶社会分层,二里头文化的墓葬出现等级之分,出现大墓、平民墓葬和非正式埋葬, 表现了当时的阶级关系。居址分化更为明显。与文献记载的夏王朝也基本一致。 ④结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22、商代早期大墓葬特点 ①竖穴土坑,等级更高的往往带有墓道(另外没有墓道的也可能是帝王墓,如殷墟妇好墓); ②墓椁:用木头垒成椁室;

③二层台:墓室和椁室之间的土台(如武官村大墓);

④腰坑:在墓主人腰下挖个坑,殉葬人或狗(棺在腰坑上)。

23、武官村大墓

在安阳殷墟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0平方米,此墓早年几经盗掘,但仍残留不少器物,195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中间作“品”字形排列,3个长条形马坑,各埋马4匹,此外还有1个跪葬人。墓室为平面长方形,墓室正中是椁室,棺椁和墓主人尸骨早已不存,椁室四周二层台上排列有大批殉葬人,东侧为17人,多为男性,西侧为24人,多为女性。她们都是全躯,有的还有木棺和随葬品,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侍从和姬妾等人。椁室底部中央有一个长1米、宽0.8米的腰坑,坑内埋1名持铜戈的人,以上共计45人殉葬。在墓室上的填土中发现34个人头,总计起来武官村大墓中殉葬人有79名之多。

24、偃师商城(早期)

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部,洛水北岸。小城规整呈长方形,墙宽6~7m;大城有190万㎡左右,墙宽最多20m以上,有较强的防御功能,且排水完善。商城城垣始建于二里岗下层期,诚城址内的文化遗存,年代与二里岗期相当,因此这座城址的年代当属商代早期。 重要性:①对于夏商同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②是第一座布局规整的综合性大城,对研究史前城市布局提供了资料。

25、殷墟商城(晚期)

殷墟商城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东起郭家湾,南起苗圃,北至三家庄,以洹水为界分南北。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纪,属于商代晚期城址。这是考古学在中国产生以来中国最大的考古发现。

5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考点1、考古学定义及研究对象(考古学属于历史科学)定义: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遗物--可移动研究对象:实物资料(统称文化遗存)遗迹--不可移动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itld0ez2p2nsft0iuth97tl37kuug00ra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