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能与肌纤蛋白结合
D.能向M线摆动引起肌肉收缩
E.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21. 关于骨骼肌的肌管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 ) A.横管内液体为细胞外液
B.兴奋时纵管膜上发生动作电位
C.兴奋时纵管膜上钙通道受动作电位的影响而开放
2+
D.纵管内Ca浓度很高
E.横管与纵管彼此沟通,实为一体 22. 局部反应的特征是 ( ) A.“全或无”的变化 B.只发生电紧张性扩布 C.无不应期 D.可总和
E.可发生不衰减性传导
23. 关于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论述正确的有 ( ) A.单个刺激引起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2+
B. 单收缩的收缩和舒张时间决定于Ca释放和回收时间
C. 单收缩的收缩时间约为50~60 ms,舒张时间约为30~40ms
D. 连续脉冲刺激,如后一刺激落在前次收缩期内则产生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E.整体内肌肉全是等张收缩
24. 关于骨骼兴奋与收缩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肌肉的兴奋和收缩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B.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同时开始 C.收缩时程比兴奋时程长得多
D.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位却不能融合 E.肌肉兴奋是收缩的前提 五、简述题
1.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2.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
3.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和机制。 4.简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
+
5.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 6.刺激引起可兴奋的细胞兴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7.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 8.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2.通道蛋白质 3.增快 4.脂肪
5.膜的通透性 膜两侧浓度差 膜两侧电位差
+
6.Na 载体 7.载体 顺
8.胞纳(入胞) 胞吐(出胞) 9.单纯扩散 胞吐 10.高于 高于
11.阈电位 钠通道 去极化 12.钠离子
++
13.K K通道蛋白 14.全或无 不减衰传导 15.越低
16.激活状态 失活状态 备用状态 17.局部电流
18.肌小节 不变 缩短 缩短 19.肌纤蛋白
20.横管系统 纵管系统 纵管系统(终池) 21.通道扩散 22.衰减性 三、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11. × 12. × 13.√ 14.√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D 2.D 3.D 4.B 5.C 6.D 7.D 8.A 9.A 10.B 11.B 12.B 13.A 14.C 15.D 16.B 17.C 18.D 19.C 20.C 21.C 22.B 23.A 24.A 25.B 26.C 27.D 28.D 29.B 30.C 31.A (二)多项选择
1.AC2.ABCE3.BD4.ABCDE5.ABC 6.ABCE 7.ABE 8.AB 9.AC 10.ACE 11.ABDE 12.ACDE13.ABC 14.ABC 15.ABD 16.ABCE 17.AD 18.AC 19.AC 20.BCD21.ACD 22.BCD 23.ABC 24.ACDE 五、简述题
1.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①顺化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
2.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大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
3.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近的静息
++
膜形成局部电流,而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Na通道开放,Na 顺电-化学递度迅速内流产生AP,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AP一样。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表现为AP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4.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
2+
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Ca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形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形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肌纤蛋白上的结合点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
2+2+2+
变窄,肌肉收缩。当肌浆网上钙泵回收Ca时,肌浆中Ca浓度降低,Ca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
出现肌肉舒张。5.AP产生、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6.刺激必须达到三个有效量,即一定的刺激强度;足够的作用持续时间及适当的强度-时间变化率才可成为有效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
7.“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8.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如下所示:
区别点: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 阈上或阈刺激 传播特点 电紧张性扩 不减衰性扩布 电变化特点 有(时间、空间)总和现象 无总和现象, 无 “全或无”特点 有“全或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