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农业影响的宏观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农业影响的宏观分析
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六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正式启动了在未来10内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根据协议框架,中国与东盟双方共有6000项产品的关税有待削减,第一批约600种产品以农产品为主,中方承诺在未来三年取消对东盟这些产品进口税,即“早期收获”计划。因此,双方将从2004年开始将快速削减“早期收获”计划的农产品关税D井计划从2004年1月1日起,不迟于2006年将中国与老东盟六国(指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关税降为零;而东盟新四国(指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则于不迟于2010年降为零。另根据中泰果蔬的北京协议,双方对188种果蔬从2003年10月1日起,提前实现零关税。该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全面的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与东盟诸国的农业经济将融为一体,区域内的农产品流通将加速发展,市场争夺将更为激烈,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快。而这一态势则历史性地将地处两大市场板块结合部的广西及广西农业推向了前台。一、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分析
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农业的影响,不能脱离我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这个大背景。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长期以来形成的睦邻友好关系,也为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盟绝大多数国家是农业国家,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人均占有耕地、森林、草地等均高于中国,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尽管东盟国家都迫切希望能够尽快改变现状,但目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成员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例如: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安全缺乏保障,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仍然存在。越南虽然鱼类资源丰富,但苗种繁育和捕捞等技术仍落后于中国。在生产条件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农业机械不适应东盟国家小规模农户的需要。而中国在农业文化、经营规模、耕作制度等方面与东盟国家的情况,都差异不大,与我国农业结构又具有互补性,因此,对增进双方在农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是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对于扩大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出口,拓展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和应对WTO的冲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近年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额接近30多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0%左右。1996--2001年,中国向东盟出口农产品累计89.6亿美元,进口78.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0.7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东盟出口农产品前5位国家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前5位国家是马来西亚裔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及优劣条件比较:(1)中国向东盟出口最多的农产品是粮食,1996--2001年6年累计出口额为23.71亿美元,其次是水果8.27亿美元,蔬菜8.08亿美元,畜产品6.52亿美元;(2)进口最多的农产品是植物油,进口额为36.71亿美元,占这6年中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农产品总额的46 51%,其次是粮食8.72亿美元,水果7.72亿美元。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植物油主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棕桐油,最近几年每年都在100
万吨以上,而且呈上升趋势;(3)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以植物性产品为主,除了植物油外,粮食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中国粮食贸易的基本格局是出口大米和玉米,进口小麦,但最近两年中国向东盟出口小麦显著增加。随着中国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标准儿程度的提高,预计今后将会有更大规模的小麦出口到东盟国家;(4)从农产品品种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蔬菜、水果、花卉、肉类、水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等都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5)水稻育种栽培和农业机械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在农田作业机械化、动力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儿等方面有较强实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尽管水稻育种栽培历史很长,但整体研究水平不及中国;(6)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开发等方面,与东盟多数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为中国开展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奠立了基础。东盟一些国家农机、化肥、农药、种子等的消费还处在起步上升阶段,市场需求量很大,这为中国在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口方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广西农业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和困境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及“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对热带南亚热带的广西农业所构成的竞争压力要远比我国温带农业大的多。
1.广西总体经济实力与东盟国家比较不容乐现
广西与东盟各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中,GDP与人均CDP广西均排第七位;GDP增长幅度居第三位;出口额中广西排第九位;进出口贸易顺差额排第七位。总体上看,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新加坡和文莱(2001年,人均GDP分别为25863美元和12125美元);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2001年,人均GDP分别为2491美元、1813美元、970美元和702美元);第三层次是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四个国家(2001年,人均GDP分别仅为513美元424美元、273美元和260美元)。广西整体经济实力(2001年,人均GDP约565.13美元,按100美元兑826元人民币折算)居东盟第一、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后,但居第三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前。而广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则居10国之首,是典型的农业区域。如从农业人口比重这一衡量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来看,广西的情况就更是严峻。因此,我国与东盟的整体经济实力比较中所得出的乐观结论显然不能照搬用来说明广西的情况,因为广西在我国尚属欠发达地区,且又主要是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地缘上、发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广西与东盟的农业经济合作的基本策略应以上述基本经济层面为参照。
2.“早期收获”计划产品中广西出口面临的竞争压力
2002年,广西“早期收获’产品从东盟进口6701万美元,出口5320万美元,在进出口国别上,东盟都是广西进出口“早期收获”产品的第一大市场。
这里表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广西对东盟进出口的“早期收获’产品是逆差,这一现象不仅与广西的整体进出口的顺差形势相悖,也与我国及广西周边省区近年来对东盟大举出口的态势相悖,可见,广西‘早期收获产品对东盟出口情况并不因自身的地缘因素而占优势;二是广西对东盟贸易的“早期收获”产品基本为农产品,因此,东盟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今后广西主要大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广大农户收人的增长;三是广西在向东盟出口“早期收获”产品方面的商机主要是内地货源产品。如2002年,广西对东盟出口“早期收获”产品超过100万美元的有7种,占广西向东盟出口“早期收获”产品总额的91.9%。其中除柑桔产品外,基本都是省外货源。表明广西受地理、气候、农产品结构等与东盟国家基本相似的局限;加上主要贸易伙伴一越南转口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