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教师发展现状和培养途径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从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型。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设政策的推进下,湖北省2014年先后组织两批省属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评审,共18所高校申请整体转型以及其他几所高校进行部分转型建设。转型改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然而转型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师,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队伍是关键。应用技术型大学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过去的学术型定位,在教师队伍引进、考核、管理和建设上总体是按照学术型要求来进行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临教师队伍的改造和转型问题。本课题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教师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培养途径,实现师资队伍由传统的“教学型”和“学术型”向现代的“应用型”的转型发展,使教师一方面时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应用型技术高校建设从2013年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以来,与此相伴随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分析目前的师资队伍有关的政策制度和研究文献来看,都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转型师资建设的目标。早在1995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就已经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仅限于职业教育领域而非针对本科院校。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对于“双师性”教师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双素质、双职称、双证书、双师双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比较模糊,并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标准。这就导致很多学者在研究“双师型”教师的问题上,一般将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教育归并在一类进行研究。但是,鉴于本科大学和职业性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根本性的差异,简单套用职业高等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肯定是不合适应用型本科大学的,需要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讨。目前的647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按照学科专业结构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文理学科专业为主体的综合性院校(256所),这批院校主要由师专合并升格而来(118所)。另一类是多科类院校,以独立学院为主,也包括一些民办本科和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院校(98所)。这类院校主要设置应用文科类和工科类学科专业。转型后的本科高校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改革的要求做好师资队伍的转型建设。 通过分析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研究者们多从外部制度方面进行引导和评价,认为目前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科技成果奖励体系,以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以文章数量为标准,这些配套的外部制度导致复合型双师教师在培养中不利于技术型教师的发展。然而,复合型双师教师素质发展是教师自主发展和制度环境双向构建的发展过程,只关注外部制度环境的作用,而忽视发展主体自身的发展状况、需求和特点显然有失偏颇。发挥教师自身主体作用,激发教师投身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行业实践的积极性,既是提高复合型教师祖师的最终目标,也是基本出发点。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同教师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应成为外部发展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教师发展现状和培养途径研究”课题将教师发展放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背景下,以“教师发展”为视角,全面揭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影响教师转型发展的因素,探索适合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培养途径,本课题研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高校教师发展的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丰富,最初的狭义理解认为高校教师发展就是促进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现在国内外研究者们认同广义的大学教师发展,强调高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校教师发展应是全面、系统和综合的活动和过程,目标指向高校教师多种方面水平的提高。 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对“教师发展”提出全面界定:大学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是指在学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大学教师个体围绕其职业角色需求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专业发展包括促进个人成长,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意识。教学发展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与课程计划的更新。组织发展集中于营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促使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个人发展包括采取整体计划,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健康,进行职业规划。此定义是教师发展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进行了20余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因此颇具权威性。
针对高校教师的角色特点和专业特征,潘懋元教授(2007)对“高校教师发展”这一概念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不同于我国现在常用的“教师培训”概念,“高校教师发展”广义上就足所有在职专任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而狭义上的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高校教师作为教学者的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背景,潘懋元教授认为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主要应当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师德的提升。
综合以上国内外关于教师发展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我们提出高校教师发展包括四个方面:专业水平发展、教学能力发展、个人需要发展以及组织关系发展。①专业水平发展主要指学科专业理论知识、 行业实践知识以及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具有承担应用型研究的能力; ②教学能力发展包括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③个人需要发展是指个人生活质量、价值观念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发展;④组织关系发展是指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归属感等方面的发展。这四个方面构成了高校教师发展的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教师的发展都是不全面的。
本课题研究假设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发展要求不同于以学术型和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校的师资要求,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应是学术型和技术型的“复合型”教师, 具备复合型师资的素质。从教师发展的四个维度:专业水平发展、教学能力发展、个人需要发展以及组织关系发展分析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胜任特征要素,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发展模型。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来揭示教师现有的状况和应然的发展模型之间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复合型双师教师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分析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作为教师外部发展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探索复合型双师教师素质发展的教师自主发展和制度环境双向构建的有效途径。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背景下,以“教师发展”为视角,从教师发展的专业水平发展、教学能力发展、个人需要发展以及组织关系发展四个维度,提出复合型双师教师应包含的胜任特征要素,揭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影响教师转型发展的因素,探索适合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师培养途径。 研究方法有
①案例分析法。以3所转型试点高校为案例,全面了解地方高校转型建设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将教师转型研究与学校全景转型相结合。
②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具备行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5名, 选取具备专业知识和理论教学能力的教师5名,让他们分别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被访对象基本信息和被访谈对象列举自己在教学中三件成功事件以及三件不成功的事件。对被访对象的访谈内容整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理成文字材料,分别对材料进行编码评分。对访谈中的行为事件进行主题分析,辨别、区分具备行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教师发展四个方面的胜任要素是什么。 ③问卷查法。设计“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状况”调查问卷,选取目标群体为样本。首先,通过查阅有关高校教师发展和双师型教师的文献资料,通过访谈,搜集到一些关键话题,为编写问卷题目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然后,在理论分析、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列出问卷的维度,构想出测量这些维度的项目,形成问卷的维度和项目。第三,选取小样本进行预试,并征求教师意见和专家意见,对项目的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及项目的编排等反复修订和验证。
④统计分析法。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进行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在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在湖北省转型试点高校中选取教师样本,调查转型高校教师发展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地方高校转型进程中教师发展状况调查。
第二阶段,分析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成果形式为课题论文。 第三阶段,探索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转型的培养途径,成果形式为课题论文。
第四阶段,形成总体报告,基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整体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2份,课题研究论文3篇。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