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大学之道》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年3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 2.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 3.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三纲”“八目”内涵的变化,体会儒家思想不断自我发展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和“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内涵。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大学》的成书背景和重要地位 【学习任务一】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大学》的成书背景。 【教师解说】 教《大学》出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学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环在这里,特别强调是“相传”其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现在比较公节时间 认成书时间是在西汉,因为《大学》的思想继承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所以一 其成书应该是在孟荀之后。 2.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大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大学”一词的含义。 【教师解说】 《礼记》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在儒家的地位日益提升。 最典型的标志是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1
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儿童从事的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小学”相对。 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3.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朱熹为什么如此推崇《大学》,并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教师解说】 朱熹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代用来成就大人之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朱熹继承孔孟之道,认为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上天就无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然而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本来就已经具备这些善良和理智的本性而努力保全它。所以,一旦在社会群体中出现了聪明智慧并且能充分发展其善良本性的人,那么,上天必定赋予他一个使命,让他担当众人的君师,即领袖或领导人,使其治理和教育众人,以恢复众人本来应有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 在朱子看来,《大学》就是这样一部书,它能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君师的引领阅读它、领会它,实践它,从而成仁成圣,恢复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美好天性。 2
环节二:理解三纲领的内涵,梳理其逻辑关联 【学习任务二】 1.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朱子所说人的“明德”来源于哪里?为何会被暂时遮蔽,学者的作用是什么?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教师解说】 在朱子看来,每个人的“明德”是从上天得来的,这样就赋予了每个人的明德以神圣性、平等性、不可剥夺性。每个人本来可以充满灵性,对世上一切都清清楚楚,具备了自然中一切道理,可以用来解决应付所有不同的事情。 但是,凡人的禀赋有时会被个体的气质拘束了,被自己过分的欲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时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以说不理性了。 教这就是作为一个个体来说,其“个性”会暂时性地遮蔽“天性”。 学环但是,上天赋予的每个人的人性——天性,还是照样很清明的,并没有时间 节停息过,它只是暂时被遮蔽。在朱子看来,学者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使每个人二 潜在的可能被遮蔽的“明德”彰显出来。 2.请同学们阅读《大学》有关“亲民”的章句,探讨“亲民”的原始意义。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教师解说】 “亲民”和“新民”的意义差别,历来是儒学发展史上是个争议已久的问题,我们教材上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注释。那不同的解释背后的思想深义是什么呢?其合理性和思想价值是什么呢? 先来看第一种解释: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其实要理解“亲民”的本来含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大学》里关于民众的论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