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乡宛梆的传承与传播
王晓杰,谢 玲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4(034)001 【总页数】2
宛梆是一个优秀的珍稀剧种,在全国仅有一个专业剧团;宛梆是研究河南梆子的“活化石”,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一个“模本”;宛梆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9项),保护传承利用宛梆艺术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宛梆剧团采访,和老艺人一起座谈,了解感受宛梆在传承中的发展情况,体验宛梆人生活,对宛梆这一传统戏剧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传播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一、宛梆传承
宛梆是稀有剧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要传承必须后继有人。与其他剧种相比,宛梆难学、难唱,因此人才培养更具紧迫性。 (一)开办“宛梆班”培养人才
由于宛梆的独特性,人才无法横向引进,历来都是宛梆剧团自己办班,培养学员,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累计招收十届400余人。近年来,由于招生十分困难,宛梆后继乏人、演员断层问题非常突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内乡县委、县政府决定自2007年始,每年拿出1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扶持宛梆人才的培养,同年经与南阳艺校协商,在时隔7年后再次开办“南阳艺校内乡宛梆班”。为保证办学质量,从各行业和宛梆演员中聘请了十几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对学员们还实行“两免一补一奖一救助”,即免学费、免杂费,给
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并设立奖学金,对成绩优秀学员给予奖励,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员,积极协调社会有关部门、企业和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进行捐助,力争培养出“德艺双修”的宛梆传承人,这批学员已有20多人进入宛梆剧团实习工作。2010年1月,又积极向县政府建议,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依托宛梆举办“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11月经县编委批准,把学校定为股级事业单位,由财政解决不低于20万元的办学经费。至此,把培养宛梆艺术传承人正式纳入国家教育职业范围,2011年招收了首届40名学员。 (二)组织“拜师授徒”培育人才
2006年,确定已退休多年的国家级宛梆传承人程建坤为宛梆唱腔音乐设计老师,推选优秀青年宛梆主弦演奏员武新建、王克军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县文化局领导的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拜师授徒仪式,结成师徒关系,有计划授课、布置作业,“手把手”传承。国家级宛梆传承人李建海、省级宛梆传承人范应龙、刘铁民及12名德艺双馨的老师,也都按各个行当安排传承对象,每年都有学习计划和考核标准,保证了传承效果。 (三)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2007年底,从1996年、2000年培养的“宛梆班”学员中一次性公开考录15名学员纳入事业编制,解决身份待遇问题,使一批青年骨干演员吃了定心丸,安心从事宛梆艺术事业。剧团还采取把社会上流失的宛梆人才找回来、把有影响的宛梆人才引进来、把退休的宛梆老艺人请回来的做法,充实队伍。先后吸引补充人员10余名,使全团演职员达到72人,为宛梆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演出实践中锻炼人才
按照“台柱子”标准,选择优秀青年演员参演大戏,扮演重要角色,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还选拔优秀骨干演员参加省、市戏曲大赛,提高综合水平。尤其是“宛梆班”培养的年轻学员们,不仅学演戏,更重要的是学做人,他们怀着对宛梆艺术的信仰,刻苦练功,在舞台上认真演好每一个角色,如今大多成为宛梆剧团的中坚力量。
二、宛梆传播
广泛传播宛梆艺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倾力打造宛梆品牌,才能使宛梆艺术永保生命力。
(一)创新开拓,激发活力,扩大品牌影响
对宛梆剧团而言,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靠票房、靠剧院演出已走入死胡同,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演出市场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受众是农民,出路在农村”就是宛梆剧团的发展思路。正是有了这样的经营思路和准确定位,宛梆剧团常年奔波在乡村田野,凡农村交易会、丰收庆贺、红白喜事有请必到。为确保演出质量,剧团还制定了一整套奖罚制度,剧团领导担任舞台总监,一旦发现台词唱错、行腔不到位、拉弦错谱、没按规定动作做等现象,均记录下来作为处罚依据,即使在农村最边远、最偏僻的地方演出,设备也一样不减,保证演出效果。如今宛梆剧团已有70名演职人员,两个演出队活跃在内乡及镇平、邓州、新野、唐河等周边县市500多个乡村,年演出600余场,“红白喜事唱宛梆,十里八村美名扬”就是广大群众对宛梆剧团的由衷赞誉。
(二)服务大局,有为有位,展示品牌魅力
多年来,宛梆剧团充分发挥优势,主动为县里中心工作服务,特别是利用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