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学习,尤其强调通过以工程为核心的设计和制造活动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这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取向。研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用工程思维,而不仅仅是科学思维去解决问题。不同于指向求知的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设计 、制作和改进的过程,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学习加以整合,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融通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简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这一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
2. 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
3. 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科学探究目标
1.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 2. 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 能做出结构完整的蜗牛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蜗牛表现出探究兴趣。
2. 愿意倾听和分享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 通过构思、合作、实践,做出部位完整的蜗牛模型。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工具箱20个,蜗牛数只、水彩笔、棉签、核桃、乒乓球、号码贴、火柴、放大镜、微视频、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导入,让学生先借助实物投影仪直观地看到蜗牛。利用蜗牛爬葡萄藤的方式组织教学,不但与主题相关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
今天这节课,邓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观察一种动物》。(贴好课题,拿出两只卡片蜗牛)孩子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观察的小动物——蜗牛。(师板书)
这只红色的蜗牛代表一大组(1-5组),蓝色的蜗牛代表二大组(6-10组),看哪个组的同学能够通过优异的表现让蜗牛爬上葡萄藤的终点。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2.说想法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了解观察动物的几大方面,如外部特征、应激反应、运动方式等等。】
有信心的孩子请看这儿——(打开实物投影仪看到蜗牛)小组交流,你想观察蜗牛的什么?(指名反馈) 生1:我想观察蜗牛的身体(背、触角)。 (师相机引导,概括,板书:外部特征) 生2:我想观察蜗牛是怎样爬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