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作者:郭常英
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12期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10月11日至14日在长沙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共一百一十多人,提交会议75篇论文,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吴宝晓认为清末新政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对于西太后及一些清廷中枢大臣来说,实行新政含有较强的迎合列强的目的,而地方督抚的目的则主要是救亡图存。清廷和地方对于新政态度的区别,是形成清末新政初期清廷行动往往落后于地方行动的重要原因。赵晓华指出清末法制改革作为新政的一个部分,到辛亥革命之时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从一定意义上看,清末法制改革对辛亥革命爆发起了推动作用。李细珠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从官制改革入手,有明显的中央集权的目的,张之洞等地方大臣持反对态度,反映了朝廷与地方的紧张关系,这直接制约了改革的进程甚至清王朝的前途与命运。李传斌认为清季官吏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中国官吏制度的早期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国人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一批新式人才进入政府系统,对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辛亥革命与会党关系 欧阳恩良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会党有了某些新思想的萌芽,但大多是以“雇佣军”身份参加战斗的,贪利思想及消极作用不可低估。会党与革命党有本质区别,两者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但革命党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郑永华认为会党之所以成为革命派联络的对象,主要因双方反满思想接近,革命派争需寻求可利用的同盟军,而会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与之隐若相符。梁严冰肯定了会党、新军在陕西辛亥革命中的积极作用,也分析了其消极作用,同时指出由于革命派的软弱,以致革命最终失败。日本学者藤谷浩悦利用英国和日本外交档案中所藏揭帖资料,在考察研究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与会党关系的同时,分析了“末劫论”的流行和革命的关系。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经济 对资产阶级的研究是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陈曦考察了湖南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指出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共同为革命作了重大贡献。何智能通过《湘路新志》对湖南保路运动的报道对湖南保路运动进行史实重建,并与四川保路运动进行了比较研究。黄天弘通过对河南绅商反对英国福公司“就地售煤”和“增开铁矿”的斗争,分析了河南绅商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付海晏从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角度,对苏州商会附设的商事公断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以揭示苏州社会的变迁。张学强就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构想从总体目标、政治前提、必要条件、制度模式、发展道路等方面进行了概括,认为它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基本一致,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相符合。朱从兵从民国元年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