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作者:王 玲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0年第07期

2010年“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二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联系是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见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区分是前者侧重“个性化”,力求独创性,展示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后者侧重“有创意”,力求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发现。在考试中这两点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我们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解读。这一类的题目往往是压轴大戏,分值较高。看似探究,比较深奥,但若能掌握技巧,理解到位,答题完美,获得高分应该轻而易举。

如何答题?首先来看这一类题目的特点:其一,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考查我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其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是不规定的,考查我们“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是否具有批判和质疑的能力”。其三,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还是要扣住文本展开论述,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不是完全自由让我们信口开河。因此,答案尽管是多角度的,但绝不是漫无边际的,一定要贴近文章的主题或话题。这一点是原则性的,必须遵从。否则,无论回答得多么完美都是浪费,都是不能得分的。

回答这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说出自己认可的观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具体阐释。这里有两点技巧可供参考:

方法一:解读要立足文本,合理发挥,坚持“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如2009年高考海南卷铁凝《孕妇和牛》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本题就是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答案是开放性的,言之成理即可。但要结合文本探讨,不能凭空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论述。本题参考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要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又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魔盒》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这一道题也具有开放性,解读时要扣住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分析试题答案,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有立场,但阐述原因时是始终围绕文本内容展开论述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根据文本提供的已有信息,调动自己的文学储备去探讨、去发现,找准切合点铺开论述。

方法二:解读答案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遗璞》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对于这一道题的解读可从多角度进行论述,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甚至可以拓展到文本以外的内容。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又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董师傅游湖》题: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参考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由此可见,今后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向是向多元化发展,让我们能够各抒己见,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去解读,从而达到个性化阅读。

总之,做好此类题目,必须明确探究的方向,结合文本,深入文本,多元化的感悟和体验文本,进而提出自己的明确而又有创意的见解,辅以全面、辩证而又规范的答题,就一定可以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战演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走近春天的怀里 文/司马中原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的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地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者:王玲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0年第07期2010年“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hzaa1sg093fre38hic91cf865brly010j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